香港調整入境檢疫是對還錯?從疫情處理看關鍵問題

香港一直引以自豪的公營服務效率,早已丟失得一乾二淨,關鍵原因就是「無心」,缺少了自覺性。於是所有程序都考慮妥當,但就在執行實施上欠缺那一點點的「代入感」,結果實際效果大打折扣。

回港那天,正好碰上香港改變入境檢疫安排,由原來的「7+7」改為「3+4」,並同時實施「紅黃碼」。即是由原來的7天強制檢疫及7天醫學監察,改為「3+4」模式,或者更明確地説「3+4+3」,3天強制檢疫及4天醫學監察,之後其實還有3天的持續監測,但這3天道理上已經由黃碼變回藍碼,那就是從第8天起就可以無限制地活動。

縮短強制隔離時間至3天,顯然是為了解決商界就外地公幹訪客和國際會議的需要,但同時也引起另一方面的反對聲音,就是當香港檢疫安排和中國城市相距更遠的情況下,和內地通關看來更是遙不可及。

不同系統紀錄無法對接

但分析這方面的利害關係前,不能不吐槽一下「紅黃藍碼」以及衛生署的系統連線問題,無論是筆者的強制檢疫和醫學監察期,「安心出行」的疫苗通行證,一直維持藍碼,亦曾在買外賣時在餐廳證實藍碼是有效的;然而如果用證件號碼在網上查核的疫苗檢測紀錄,則一直是黃碼。

根據安心出行負責部門的説法,它們無法控制編碼,所有紀錄都是根據衞生署的資料。其中一個可能就是筆者並不是在香港打疫苗,所以安心出行掃描臨時疫苗通行證二維碼時,自然設定原本的紀錄,就算曾刪除通行證再次掃描,仍然保持藍碼。當然這或許和安心出行極力避免數據傳送有關,雖然站在一個IT人的角度,這也應該不難解決,反正所有入境檢查都有固定時間和程序,要在預設時間推送一萬幾千個更新,也並非難事。

現在筆者最大的疑惑,就是網上查核的紀錄會在什麼時候才會由黃碼變回藍碼?疫苗通行證的可靠性問題和今天的題目有直接關係。

「安心出行」的疫苗通行證無法與其他系統連線。(Shutterstock)
「安心出行」的疫苗通行證無法與其他系統連線。(Shutterstock)

香港承受國際通關壓力

關於新冠疫情,目前世界形成了一種很詭異的狀態。眾所周知,西方社會基本上已經將疫情置諸不顧,最新情況就是美國連學生如果感染而沒有嚴重病徵,仍然可以照常上課,似乎連重症感冒都不如。少部分歐洲和亞洲地區仍然維持在公共交通上建議戴口罩,有説法是因為發現可以大幅減少其他傳染性疾病,果真如此,也算是聰明的選擇。

但整體而言,已經不當新冠是一回事,尤其是在出入境要求上,除了網上填一下聲明,幾乎不再有任何要求。最多也就是登機前進行新冠檢查,當然更毋須隔離,中國包括港澳地區應該是唯一剩下仍有隔離檢疫要求的地方。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交流中心和旅遊城市,隔離政策因而受到壓力而要逐步放寬,逐漸邁向控制風險以達致最小規模的檢疫要求,似乎是難以避免的。當然,特區政府也已有定論,不可能採取靜態管理加上全民檢測來達到「清零」的目標,也就是説想要靠感染狀況和內地相同而達致更廣泛的開放通關,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香港就要另謀出路,這條出路,對內地也同樣重要。

中國調整防疫的關鍵問題

儘管全世界都在説新冠等同大號感冒,但是這種情況對中國並非如此,當中有5個關鍵問題仍未解決:

一、新冠引起的併發症仍然嚴重,少部分病患發病速度極快,快到未及用藥可能已無法救治。而且目前許多病患並非死於呼吸道疾病,而是炎症或心臟疾病。如果按照世衛標準,這些病例還不會歸入新冠肺炎,所以許多地方死亡率大幅下降,但偏偏整體「超額死亡」的卻大幅增加。

二、另一方面,新冠肺炎對老齡人口的威脅巨大,新冠引發的炎症、心血管疾病案例眾多,導致長者體力大幅度下降。過去兩年多,美國已有上百萬老年人死亡,而引申出的「好處」就是沒有這麼多的老年人來犧牲了。殘忍地說,該走的也都走了,往後死亡率只會不斷降低。但是中國對老年人口的保護太好,這些年人均夀命也不斷上升,反過來,他們在面對新冠時卻又是非常脆弱的群體。當明知大幅度傳播時,無可避免會出現大量老齡人口死亡的情況,發達國家已經選擇視若無睹,但中國呢?

三、中國面對一個失陷於新冠的世界,到最後仍免不了要開放往來中國的人員交流,只是何時和如何?防禦工作又怎樣?正如香港隔離酒店被炒賣,內地「健康驛站」面臨開課前供應不足的困擾,也説明應付不了大量的入境需求,必須作出調整。

從新冠的發展情況,還是出現了不少有利的變化,其一是病毒的攻擊力,隨着不斷的變種,的確呈現下降的趨勢;其二,病發周期縮短了,也較容易迅速檢測出來;其三是加上疫苗後,雖然無法阻擋傳染,但最少抑制了重症的風險。剩下的關鍵就是中國自行研製的新冠特效藥。跟早在兩年前就淪陷的其他地區相比,中國最少避過了新冠最危險的時期,未來就要準備好該如何打開國門?過去數月,中國同樣逐步降低入境檢疫要求,表明中國也在調整防疫政策。

新冠肺炎對老齡人口的威脅巨大,中國無法視若無睹。(Shutterstock)
新冠肺炎對老齡人口的威脅巨大,中國無法視若無睹。(Shutterstock)

香港調整防疫的關鍵問題

四、中國兩個主要城市──上海和香港,各自出現大爆發的時候顯現不同的狀況,雖然高峰傳播時兩者新增感染人數都是數以萬計地增長,但是死亡人數差異卻很大。上海雖然確診數目曾經暴升,但死亡率較低,醫療系統出現過事故,但並未失效;香港的醫療系統卻完全失陷,尤其是公營醫院沒有做好接收病患的準備,而私營醫院又無法有效動員起來。香港的教訓暴露出公營服務嚴重不足的問題,必須緊記。

五、入境政策方面,香港作為外向型城市,本來首選自然要與內地通關,但是既然做不到動態清零,就只能對外開放,所以縮短檢疫是必然選擇。以香港感染情況,甚至可以選擇完全開放,但是香港作出一個中間的選擇,也有很大的正面作用來檢視政策效用,以及作為調控對醫療系統造成的壓力。當香港放寬入境檢疫但又未完全放開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分析基因序列,檢視輸入案例、變種病毒流入潛在的影響。另外,又可以研究重複感染數字、新冠藥物的治療效果、調整政策後帶來的影響,或會為內地調整檢疫政策發揮重要的參考作用。

但是眼前,香港政府還要作出重大改革。從醫療系統應對新冠疫情,到入境檢疫隔離措施的執行,以至於之前提及安心出行在實施時進退失據,甚至一些連帶問題,例如部分地區衛生環境惡劣、牙科服務少得可憐,都令人了解到香港一直引以自豪的公營服務效率,早已丟失得一乾二淨,關鍵原因就是「無心」,缺少了自覺性,於是所有程序都考慮妥當,但就在執行實施上欠缺那一點點的「代入感」,結果實際效果大打折扣,這可以用「為德不卒」來形容。

什麼是國際視野?

這種心態是特區政府最需要改變,卻又最難改變的,要改變這種心態,要由認知和知識開始。本來今天內容重點是從疫情處理看香港問題,原因是在新聞上看到7個DSE狀元6個選了醫科,而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提及的國際視野開始想起的。香港一直都強調擁有國際視野的優勢,然而經過佔中、黑暴、疫情、俄烏衝突、中美對峙,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國際視野,已經很難判斷。然後再回頭想想,除了説國際視野外,香港人有沒有中國視野?或者反過來説,現實的世界又是否和我們認知的國際視野吻合?

這又和香港的醫療系統有什麼關係,下星期繼續。

霍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