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當代舞蹈

2014年正值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35周年,我們籌辦了題為「香港當代舞蹈,歷史、美學、身份」研討會,探討香港當代舞蹈半個世紀以來的發展、舞蹈特色與生態。
2014年正值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35周年,我們籌辦了題為「香港當代舞蹈,歷史、美學、身份」研討會,探討香港當代舞蹈半個世紀以來的發展、舞蹈特色與生態。
 
如此主題自然少不了邀請我們的編舞前輩聚首一堂,先來一些個人及香港舞蹈活動的回顧,錢秀蓮、廖耀芝、黎海寧、曹誠淵。話匣子開了幾乎停不了,難得是重看了不少1960年代的舞蹈活動團等,包括67年暴動以前早已展開的社交舞,中國學界的土風舞、蘇格蘭舞、中國荷花舞、草笠舞、羽扇舞⋯⋯其時媒體如中英文報章等,竟然也煞有介事,報道中學舞蹈節。錢秀蓮授舞多年,也曾於1970年代以爵士舞演出過「火祭」等國際著名舞蹈,並回應社會大事件,如67暴動的「大風暴」、越南難民來港的「獻給哀鳴者」,89年民運如在熱鍋上跳舞的「萬花筒」等。
 
資深藝評人周凡夫的涉獵何只音樂,他對香港當代舞蹈的總結提及到中國內地的影響, 以及曹誠淵把當代舞蹈積極引進廣東與北京;還有黎海寧編舞作品中的性別議題,思潮的發展以及跨媒體的創作,還有回歸引發的個人感想以及身份課題等,都能把個別作品安放於較為廣闊的地域和文化脈絡。我們確實需要這樣的反思方式。
 

回顧香港當代舞發展

 
研討會邀請與會者回顧香港當代舞半個世紀以來的發展,特別提到本地舞蹈家陳天麟、吳景麗等等,到1979年城市當代舞蹈團成立,至今天落地開花,大小舞團百家爭鳴的景象。我也是從廖耀芝女士在會議中提供的舊照片,首次認識本地的一些舞蹈前輩,但這些名字從來都未有好好紀錄介紹,更莫說他們的編舞風格,舞蹈語言,身體表現以及作品跟殖民社會的關係。香港人從未有系統地認識過這個城市的舞蹈家,這情況在古典音樂界還比較好一點。
 
但伍宇烈對於紀錄和保存,因個人已經踏入了創作的新階段,卻揚言要捨棄。會議於「香港當代舞圖像」一節中,聚來了我們的編舞家梅卓燕、伍宇烈、王榮祿與楊春江。他們「壯年」的身體在會議中會偶爾站立起來互相戲謔一番。尤其是常常按捺不住的伍宇烈,希望自己不要背負歷史的包袱,如今正在致力於創造一個「創作的環境」。他們都是自由身(free-lance)舞者,問他們以如此的身份創作起來是否有點孤獨?王榮祿坦言說香港容易生產古古怪怪的舞蹈語言,跟缺少所謂傳統的負擔不無關係。
 
楊春江雖然正經不來,但也一本正經地提出身體研究,對香港的舞蹈身份要怎樣了解,並質疑尋找香港特色是否必須。我在研討會中產生的疑問,則主要是個人身體成為藝術表現的當代舞蹈,既然跟社會變化不無關係,為何在香港仍是隱沒於娛樂康體,甚至是政改運動後安頓的工具,重蹈六七暴動後的覆撤?
 
封面圖片:摘自活動宣傳海報

文潔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