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善用三招 抵擋美國威逼

俄烏戰爭引發國際制裁俄國,中國親證美國陣營肆無忌憚地摧毀另一個國家的危險行徑。雖然俄國別無選擇只能依賴中國和印度,但發展中國家一同拒絕選邊站,表明生活素質比意識形態更重要。

什麼叫「威逼利誘」?美國已明確地向中國説明了。雖然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取消到訪台灣,但在參議院隊伍閃電式訪問台灣後,財政部長耶倫就明確地說明,如果中國拒絕和美國合作制裁俄羅斯,就難保主權和領土完整,赤裸裸地用台灣問題來威脅中國。另一方面,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又表示,不打算歸還被凍結的俄羅斯資產,等同可以分享這些俄羅斯資產,表明只要共同制裁還是有利可圖。

中美關係複雜  對中國愈有利

然而,中國幾千年文化流傳下來假道伐虢、唇亡齒寒的道理還是清楚不過。雖然美國攻擊俄羅斯的方法不能全用在中國身上,但已揭示美國攻擊是不講道理、不理會協議承諾,會談和談判桌上的説法毫無意義。另外,美國政府也不會考慮一般美國人會否受傷害,只會考慮金字塔頂端──軍金集團的利益。所以抵擋美國攻擊,並不能單純採取防禦,儘管「與狼共舞」從來都是危險的,但保持改革開放,中美相互關係愈複雜,反而對中國愈有利。

站在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來看,與美國競爭甚至對抗從來都不是選項。但在爭取自主發展過程中,面對美國力保霸權地位,只能被動成為美國的競爭對手。如果中國要因應這種形勢,被迫作出和美國及其盟友對抗的策略,勢必損害中國的發展勢頭,也和中國強調「和平崛起」的態度背道而馳。那在這種形勢下,中國應作出怎樣的選擇?

總括而言,可以分成3方面:

一、提高經濟力量、保護關鍵短板;
二、建構多邊國際關係、削弱反華陣營;
三、強化自保能力、減少制度漏洞。

在被迫與美國及其盟友對抗下,勢必損害中國的發展勢頭。中國應該盡量構建多邊關係,以及削弱反華陣營。(Shutterstock)
在被迫與美國及其盟友對抗下,勢必損害中國的發展勢頭。中國應該盡量構建多邊關係,以及削弱反華陣營。(Shutterstock)

強化自保能力  減少制度漏洞

先從第3點説起,借助新冠對全球都造成巨大影響、發展速度大幅減慢的時候,中國過去兩年可以說是「自行減速」,大力整頓國內的監管機制,減少制度漏洞。其一是針對發展不均衡的勢力,倡導「共同富裕」,但同時收緊了對國家具有戰略意義、或者覆蓋面廣泛的企業資本行為,例如螞蟻和美團等都改變了上市計劃。一方面這是憂慮美國的長臂管轄,也為穩定中國發展步伐,不至因為失速而造成經濟大波動。但另一方面,中國也不會因為美國的審計要求而將在美國上市完全抹煞,反而積極和美國證監會配合討論,顯示中國對海外投資者和中美雙邊關係上的尊重,對外開放的態度不會改變。

當然,中國對國際社會變化還是小心翼翼。從今年「兩會」因應俄烏衝突,將GDP增長訂在較保守的5.5%,現在看來國際緊張關係勢必持續,不少國家已被迫下調預測,中國還是有先見之明。

說到填補制度漏洞,就不能不提到一直受外媒攻擊,中國取消國家主席的任期限制,和軍委以及黨委看齊;與其説是為鋪排習近平的長期執政,不如説是令管治期能夠更靈活,不至於出現在2012年領導層交接時期,被外界視為一個可以攻擊的弱點(經濟硬着陸、習近平交接前3星期未露臉、香港發動違法佔領)。目前中國在執政期、政權交接都更靈活,其實有助於提高政權的穩定性。

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並非為了習近平的長期執政,應是令管治期能夠更加靈活。(亞新社)
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並非為了習近平的長期執政,應是令管治期能夠更加靈活。(亞新社)

建構多邊主義  削弱反華陣營

第二方面是建構多邊國際關係、削弱反華陣營。

從制裁俄羅斯的例子,中國看到最危險的行為是美國建立的陣營,可以肆無忌憚地摧毀另一個國家,並且由以往的中東小國到擁有核武器的軍事強國,按照拜登的說法,是要把俄羅斯過去十年的經濟增長,一次過徹底「清零」。制裁正在使俄羅斯與歐洲和北美切斷關係,並使其別無選擇只能依賴中國和印度。當這些曾經的帝國之間的對抗,製造了世界巨大的分裂。隨著非洲、阿拉伯世界、拉丁美洲、中西亞、東南亞,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一同拒絕在烏克蘭的美俄代理人戰爭中選邊站隊,這表明希望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期望對任何發展中國家比意識形態更重要,遠遠超越什麼民主和專制的標籤。

在俄烏衝突中,中國在外交行動上也作出了改變,尤其是習近平在和德國、法國和歐盟的會議上,多次直接提到歐洲應該更關注自己的切身利益,更多獨立的考量,不要容讓政治主張凌駕於人民生活、社會穩定和國際法則之上,雖然沒有直指美國,但多次質疑北約在華沙公約瓦解後繼續存在的意義何在?以及這些年不斷挑起的爭端和戰禍!

事實上,中國建構多邊國際關係,包括「一帶一路」倡議、亞投行、RCEP、《中歐投資協定》,以至於爭取加入CPTPP等,無疑是在外交行動上化被動為主動,不但可以削弱反華陣營,同時間還能提升中國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力,發揮真實的效用。

中國提倡「一帶一路」、爭取加入CPTPP等,無疑是要化被動為主動,削弱反華陣營,以及提升中國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力。(亞新社)
中國提倡「一帶一路」、爭取加入CPTPP等,無疑是要化被動為主動,削弱反華陣營,以及提升中國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力。(亞新社)

提高經濟力量、保護關鍵短板

當中主要問題還是「打鐵還需自身硬」。今年「兩會」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到兩項表面看起來並不緊逼的問題,其一是糧食供應,其二是環境保護和能源供給兩者的平衡,但是重點和過去很不一樣,首先是強調目前國際大環境出現動盪,外部因素足以令問題突然變得嚴重,尤其是中國對這兩方面的需求和消耗巨大,稍有不慎會衝擊社會穩定。

4月1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22年第一季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第一季國內生產總值270178億元,同比增長4.8%。仍然比2021年第四季度的增速高出了0.8%。俄烏爆發衝突,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國內疫情爆發,突發因素超出預期、多重考驗之下,中國經濟錄得4.8%的增速,相比其他地區表現突出。尤其是在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45元,同比增長6.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1%,也就是人均收入增速跑贏了GDP增長。

在進出口貿易方面,由於2021年貿易額增速為21.4%,呈爆發性上升,造成高基數的效應,首季度整體對外貿易數據增速只有10.7%,當中,主要更因為全球經濟復甦不均衡、生產能力仍受疫情影響,而國內對海外消費品的需求亦因價格飆升而迅速降溫,所以進口額增速放緩至7.5%,因而造出高達1.04 萬億元人民幣的貿易順差。

雖然GDP不會自動轉化為軍事或經濟實力,但經濟實力可以造就國際關係中的權力基礎結構。從過往經驗來看,隨着時間推移,GDP較大的國家在國際事務方面相應地具有更大影響力。中國正利用龐大市場和不斷增長的購買力特點,把各國吸引入自己的經濟體系,如今有130個國家與中國的貿易額超過與美國的,其中2/3以上國家與中國的貿易額是與美國的兩倍。此外,當全球對中國的依賴在加深,中國正謹慎地減少對來自其他國家進口的依賴。

中國抵擋美國入侵的關鍵

美國在世界輿論和傳播渠道上佔盡優勢,中國可以說是無還擊之力,就算試圖說好「中國故事」,也不可能在被美國壟斷的媒體和網路上傳播。但僥倖的是,中國是唯一阻擋了美國科網企業入侵的國家,極大幅度地削弱社交媒體的洗腦滲透,令中國政府取得人民的高度信任,特別在特朗普肆意抹黑和抗疫成功,也強化了中國人的制度自信,這將會是中國抵擋美國入侵的關鍵所在,也是美媒不斷抹黑中國防疫的原因。

霍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