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家店魯酒與醬油

嚴格來講,共產主義與儒家政治哲學抵觸不大,而其修身學哲學,或許在這個缺乏理想、缺乏宗教信仰、缺乏道德、一切向錢看的今天,能夠發揮一些社會和諧穩定作用。

筆者少年時經常幫父母到坊間商店買酒品,有雜貨鋪的廚用米酒(拜神亦用)如孖蒸和玫瑰露、或飲用的燒酒如玉冰燒、五加皮等,高檔一點便是國貨公司的竹葉青、茅台,再高半級便是台灣公司的高粱酒了。

後來經常到大陸北方公幹,才知道燒酒是南方的叫法,北方人(廣州以北)叫烈酒做白酒,筆者初以為是鬼佬的葡萄白酒(white wine,洋人較喜飲白葡萄酒,港人迷信白酒大吉利是,只懂飲紅酒),原來它是俄國佬伏特加(Vodka)同類的勁烈酒,是歐美雞尾酒主要酒底之一,真是大鄉里!

以孔子做招牌  圖讓老外放心

大陸人其實有一個跟鬼佬不相伯仲的飲酒文化,要飲到酩酊大醉才算是老友記,筆者在加國半工讀時當過酒保,以為不會被大陸酒難到,但當時改革開放初期,新品牌五花八門,質量亦然!滲入不合規格的釀酒材料或添加劑,失去知覺不一定是酒醉。

當時嘗過的五糧液、老窖酒、汾酒、劍南春等都不當一回事,但在山東便遇上老虎,是「景陽春」和「孔府家酒」。據聞,前者就是武二郎飲後可打虎那款,後者是孔子家傳之寶,筆者孤陋寡聞,孔子飲酒可以,但未聽過他懂得釀酒,當然這都是宣傳把戲,武松只是小說虛構人物,燒酒的蒸餾技術在元朝才引入,孔府家酒是明朝的發明、1986年才成為品牌商標。

既然孔家店可製酒,而儒家思想便是柏楊「醬缸」裏的主料,孔府有無學港人熟悉的幾家醬料生產商一樣,來個孔乜記醬油系列?甜酸鹹辣色色俱全,當然便少不了山東炸醬!

誠然,燒酒醬油只是小兒科,補習才是大生意,最近20年間,全球開辦了500多間孔子學院、過千個與學店有關的課程,最初由半官方的「中國國際中文教育基金會」(總部在北京語言大學)承辦或合辦,宗旨是促進中國語言和文化在全球的普及、加強與外國的友好關係、為世界多元文化與和諧作出貢獻。奇怪的是,促進的是「中國語言和文化」,而不是專攻學店招牌的「孔學」,那麼為何叫孔子學院?

毫無疑問,在不少外國人心目中,孔子幾乎與中國文化劃上等號,而蘇聯在1991年解體後,中共便真真正正成為國際共產主義的大佬了,用孔子學院做招牌,或許可讓不知就裏的老外放心。

誰不知,近年大陸吹噓的「中國夢」、增建軍力尤其是在海軍和航天領域,再加上一些大陸人的暴發戶心態和舉止,更大言不慚地撰文宣示,要以中共的價值觀和大陸出外旅遊者的品德征服全球,引來歐美亞多國的關注,並由美國奧巴馬總統任內「重返亞太」的部署開始,發展到今日的中美新冷戰,不少孔子學院在外國便得關門大吉。

中共教育部在2020年7月宣布,自此不再負責孔子學院的品牌和機構,改由多家高校和企業去負責營運,這意味着資金的縮減,可能在國外逐步鳴金收兵,但似乎國內的「和諧論」仍然玩下去,繼續修葺曾被拆到體無完膚的孔家祠堂,魯迅和柏楊繼續在墳裏翻騰。

中共用孔子學院做招牌,或許可讓不知就裏的老外放心。(孔子學院圖片)
中共用孔子學院做招牌,或許可讓不知就裏的老外放心。(孔子學院圖片)

孔學與儒家有乜分別

筆者非職業學究,對儒家思想只是一般人、從書本上和實際生活體驗中理解,是香港中小學程度。孔學,即Johnny Kung孔仲尼的原本學說,儒家思想是他創造、但經後人改到連孟母也認不出的哲學思想。有職業學者反對稱儒家是老外定義的哲學,其實這是鑽牛角尖,哲學就是哲學,諸子百家統統都是,連孫子、農家、小說家也是,不只是「我阿媽係女人」的笛卡兒、或詛咒上帝已死的尼采才有資格。

儒家思想其實有兩大部分,其一是做人的「修身」哲學,即是孔乙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兩項,是老子(即是我)小學臨摹字帖中那位孔大人;其二是「帝制的儒學」,是由老祖宗漢武帝定下來的「一學專政」(其實歷代帝王皆明儒喑法,或儒法並用),是孔老斯「修齊治平」後兩項的政治哲學,早過鬼佬馬老斯、恩老斯兩千多年了。不少學者在爭論新舊儒家時,都搞不清這兩大分別,常將做人哲學與政治哲學混為一談。

以筆者愚見,儒家思想其實是「愛」的教育,下輩對上輩的愛叫「孝」,上輩對下輩的的愛叫「仁」,後來仁亦包含平輩的愛。所以儒家思想極着重輩份高低的安排,是家庭和社會成員之間的「天理」人倫關係,父母高/子女低、男尊/女卑、兄尊/弟卑、等等,認為這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宗法結構,是可凌駕於法律之上的。

孝再引申出對師長和衙門官員的「敬」,和對帝王的「忠」,這便去到政治哲學層面。孝在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所以後來它成為「十三經」中單獨的《孝經》。

不像老莊墨韓,孔丘並無將他的思想開宗明義和有系統地寫出,他只懂得講古和唱K(編纂過史書《春秋》和結他民歌集《詩經》),他的思想全由他的學生和後學、用他的講話和編的書去闡釋(就如耶穌學說一樣),亦不斷地加入各人的己見,如曾子、孟子、漢武帝老師董伯伯的陰陽家、魏晉唐的佛學、宋代的禪學和朱子、明代的陽明子等,亦不斷地改名,什麼玄學、理學、道學、心學、新儒家等,搞到孟母頭昏腦脹、遷完又遷。

故此,亦不時有人大聲疾呼叫停,要回復到原汁原味的孔學裏去,但什麼才是原始的孔學?結果又是另一場無謂的爭論。

儒家思想極着重輩份高低的安排,是家庭和社會成員之間的「天理」人倫關係。(Wikimedia Commons)
儒家思想極着重輩份高低的安排,是家庭和社會成員之間的「天理」人倫關係。(Wikimedia Commons)

儒家思想仍否有用

西方學者普遍認為,雖然儒家並不是宗教(孔子不喜歡弟子講鬼神、論生死──「子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未知生,焉知死」),但它對社會的穩定功能,在古時與歐洲的基督教,是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不同者,是中國的帝王,從來不允許一個嚴密和有勢力的儒家組織存在。

民國廢帝制,一些儒學者便將忠君改為忠「國」,這是已故大儒余英時曾論述過的「天地君親師/天地國親師」之轉變,唯獨這亦仍跳不出舊社會的「愚忠/愚孝」思維,與五四運動時期鼓吹的獨立理性思考、自由、平等、德先生、賽小姐等概念有抵觸,所以當時便有「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於是有魯迅一類作品的出現。

而由於魯迅的左傾思想,和他的反國府態度,中共建國後便捧他為國師,可幸他早逝(1936年),否則他的敢言、直言,極難在中共政權下生存。

其實嚴格來講,共產主義與儒家政治哲學抵觸不大,共產主義只不過是將忠君改為忠黨,漢武帝的「一學專政」改為「一黨專政」,孔子無特別堅持私有財產權和自由貿易,亦有重農輕商的傾向(雖不至於後學的「抑商」取向),更鼓吹烏托邦式的井田制,到了漢代便有王莽的大規模國有化和宋代王安石有社會主義色彩的變法。

而儒家的「修身」做人哲學(即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或許在這個缺乏理想、缺乏宗教信仰、缺乏道德、一切向錢看的今天,能夠發揮一些社會和諧穩定作用。

當然,孔丘記醬油便非常有用了。

中國人的醜陋之二

延伸閱讀  中國人的醜陋

馮應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