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大俄羅斯夢 侵烏克蘭不暢順

在3月10日的兩會記者會,李克強總理回答西方記者對俄烏戰爭的提問:尊重各國領土主權,期望俄烏回歸和平之路。但是,和平之路仍難到來。自2月24日以來,烏克蘭民眾陷於俄羅斯入侵的戰火,流離失所、家破人亡。

普京揮軍烏克蘭,在首都基輔近郊構築包圍圈。烏克蘭的危急,恰似唐詩人王維(701—761)筆下的戰爭場景:「匈奴圍酒泉。關山正飛雪,烽火斷無煙。」

克里米亞夢  沒法重新來

普京或是再建「克里米亞之路」,依2014年強佔克里米亞的快速模式,攻下基輔迫澤連斯基總統投降。

2月24日以來的入侵烏克蘭,突顯其戰略構想執行並不暢順,遭到烏克蘭軍隊和民眾的堅強抵抗,各國志願軍也持續趕赴基輔。與此同時,西方實施經濟制裁;俄羅斯和全球的大城市,則有民間和平遊行,抗議俄軍侵略。

聯合國3月初的特別會議,通過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提案。在181個參與會議和投票的國家中,141國支持提案,佔78%的大多數,顯現俄羅斯處於孤立狀態的國際困局。

面對這三種力量(烏克蘭的軍事抗俄、聯合國和各國的制裁、民間社會的抗議),普京雖揚言強化「核子震懾力」,但也不能不答應與烏克蘭舉行戈梅利(白俄羅斯邊城)談判。2月28日的首輪談判,是各自表述。

從基輔羅斯  到主權獨立

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歷史血緣很深,在古代有過基輔羅斯(Kievan Rus)時期(860—1240)(註1)

1918年1月,烏克蘭宣布獨立,稱為烏克蘭共和國。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列寧(1917—1924當權)和後來的斯大林(1924—1953當權),在政治領域實行無產階級專政(註2),政治整肅頻仍;在嚴密的社會監控下,民眾沒有「免於恐懼的自由」。在經濟領域,實行計劃經濟(註3)即命令經濟,導致商品短缺、民生艱困,1930年代還出現大飢荒,大量居民餓死(註4)

十月革命後,蘇聯對外擴張,不斷擴大俄羅斯。1922年12月,烏克蘭、白俄羅斯被迫加入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俄或蘇聯)。至1991年12月解體前,蘇聯有15個加盟共和國。

1991年12月,烏克蘭正式宣布獨立,脫離蘇聯成為主權國家。

蘇聯解體後疏離化的國家,可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原東歐7個共產國家,不受俄羅斯控制。它們是位於烏克蘭以西的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後分為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位於以南的羅馬尼亞,以及羅以南的保加利亞,波蘭以西的東德(與西德合併為聯邦德國);還有匈牙利以南的南斯拉夫(後來分成幾國)和阿爾巴尼亞。
第二類,原蘇聯3個波羅的海加盟國家: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註5)

俄軍戰火下的一位烏克蘭兒童,在哭泣,在呼喚親人。(網絡圖片)
俄軍戰火下的一位烏克蘭兒童,在哭泣,在呼喚親人。(網絡圖片)

原中亞諸國  後蘇聯陣線

這二類大都有西歐化(自由化、市場化)取向,成為北大西洋公約(NATO)成員。其中,波羅的海3國最成功,經濟實力的提升快,愛沙尼亞的發展尤大(註6)

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的數據,2020年的人均GDP(美元),愛沙尼亞約2.4萬,俄羅斯、紅色中國(紅中)略過1萬(與全球平均數相若)。

原東歐7國中的捷克、斯洛伐克,發展態勢亦好,波蘭也不錯。匈牙利則因前幾年總理的更換而倒退,總理歐爾班被稱為親俄、親共的「前鋒」。

原蘇聯加盟共和國中的白俄羅斯和中亞4國(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塔吉克)等,則與俄羅斯保持盟友關係,或可稱為後蘇聯陣線或大俄羅斯集團。俄和中亞4國是上海合作組織(上合)成員。

另一中亞國家土庫曼,標榜不結盟,未參加上合。在蘇聯解體後仍實行專制體制,社會缺乏自由。

烏克蘭貧窮  中等民主度

烏克蘭是原蘇聯加盟共和國的第三大國(僅次於俄羅斯、哈薩克),有大糧倉之稱,為軍事工業、採礦業和製造業的重地。

現在的烏克蘭,面積6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4200萬;人均GDP(美元)約3700元,相當於俄羅斯的33%、白俄羅斯的60%,仍是較貧窮的國家。

烏克蘭的自由、民主程度,則強於俄羅斯、白俄羅斯和中亞諸國。自由之家(美國)最近公布2021年度全球自由指數(評估210個經濟體),烏克蘭排102(香港129),在「部分自由」之列;俄、白分別排170、196,在「不自由」之列。

在《經濟學人》(英國)的2021年度民主指數(評估167個經濟體),烏排86,俄、白分別排124、146。
烏克蘭介於俄羅斯與東歐之間,是俄與西方博弈的「關鍵地帶」。一方面,它可以成為某一方的戰略夥伴;另方面,又可成為兩方的緩衝區,是歐盟或北約與後蘇聯連線的中介地帶。

烏克蘭有意靠近歐盟、北約,尋求國家主權獨立的安全保障,早就申請加入北約,並於2020年獲准,但一直未正式接納為成員,令它處於邊緣弱勢中。俄羅斯攻打烏克蘭後,歐盟表示將開會討論加快接納烏克蘭。

澤連斯基簽署的加入歐盟申請書。(澤連斯基官網圖片)
澤連斯基簽署的加入歐盟申請書。(澤連斯基官網圖片)

普京三藉口  入侵烏克蘭

2014年普京吞併克里米亞後,西方提升對俄擴張的警惕,北約的東擴與俄的西進交纏,使歐洲戰火燃起的風險漸增。

所謂東擴,是原蘇聯加盟共和國和7個東歐共產國家,申請加入歐盟或北約,有的已成為北約成員,有的讓北約駐軍防範俄羅斯西進。

烏克蘭是俄羅斯西進的主要目標。「母親河」第聶伯河,把烏克蘭粗分為東烏和西烏。東烏的居民中,俄羅斯族人的比例大,他們操俄羅斯語,受俄羅斯文化和東正教影響大。

俄的西進策略,是要有效控制烏特別是東部俄語區,如同白俄羅斯一樣實際成為依附的國家。

普京利用烏東部親俄勢力,加劇對烏克蘭的分離活動,於2月21日宣布承認烏東的兩個獨立國:頓涅茨克、盧甘斯克。接著,於24日發起對基輔的進攻(下稱俄侵烏事件)。

普京進攻烏克蘭的藉口有三項:
一是烏鎮壓烏東親俄勢力,有「種族滅絕」之勢;
二是北約的東擴,導致烏不能「非軍事化」,威脅俄的主權安全;
三是烏有「納粹化」趨向,對俄構成威脅。

2月28日,普京重申與烏談判的條件:
一,烏克蘭必須處於中立地位(非軍事化);
二,烏克蘭承認俄擁有克里米亞主權;
三,烏克蘭去「納粹化」。

普京的藉口十分荒謬,反襯攻烏沒有「正當性」。烏是主權國家,有外交、國防的自主權,要與哪個國家親近或結成戰略夥伴,是其主權範圍內的事,怎麼可以勒令其「非軍事化」;至於「納粹化」,完全是俄方編造出來、加罪於烏克蘭。

俄侵烏事件  全球性影響

就地緣政治而言,烏如能中立化,成為俄與歐盟的緩衝地帶,將有利於全球和平、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但是,中立化的前提,是俄尊重烏的主權地位,不能以武力威脅或入侵迫它依附。

俄侵烏事件的全球影響,首先是各國對普京大俄羅斯夢的「覺醒」。

俄羅斯的個人專制威權體制、普京的大俄羅斯夢和對外擴張,對全球和平構成的風險愈來愈大。

從俄侵烏事件和克里米亞事件去回顧歷史,解體前的蘇聯,有過大量的侵略歷史或製造邊境事端。在蘇聯之前帝俄侵略史,更是血跡斑斑。現在的大俄羅斯夢,是延續帝俄、蘇聯的對外擴張取向。各國民眾有類似的歷史經驗,諒會增強對俄向外擴張「慣性」的認知。

德國贈頭盔  不再送枕頭

俄侵烏事件的影響,還在於西方特別是歐盟,改善內部的協調合作。

普京於2014年快速吞併克里米亞,令西方有措手不及之窘,暴露西方各自為政、袖手旁觀之弊。事後,西方防範俄羅斯的意識逐漸增強,但對烏克蘭和波羅的海3國的安全保障,歐盟、北約並不賣力,軍力部署仍不足。

俄侵烏事件發生後,美國牽頭出台制裁舉措,歐洲形成協調合作的新勢頭,德國和瑞士的取態,尤值得關注。

俄侵烏事件前,德國不向烏供應有殺傷力的武器,只提供5000頂頭盔,基輔官員調侃:「下次是否送枕頭?」

2月26日,波蘭總理莫拉維茨基(Morawiecki)到訪柏林,公開呼籲德國支持烏抗戰(指提供武器),說:我來柏林,是想撼動蕭爾茨(Scholz)總理的良知,一起參與對俄制裁(大意)。

事後,德國改變武器政策擬向烏提供軍火,援助1000枚反坦克武器、500枚「刺針」地對空導彈(註7)

德國還決定增加軍費,國防開支從佔GDP 1.5%上調至2%,並減低對俄能源的依賴。

新加坡出聲  東南亞罕見

一向「保持中立」的瑞士,雖表示必須維持「中立性」,但參與歐盟的制裁行動。瑞士官方表示,參與制裁是因為俄羅斯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註8)。這是歐洲對待戰爭與和平的一個轉捩點。

亞洲的華人聚居地新加坡,亦宣布加入制裁行列(表),新加坡外長維文稱,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嚴重違反國際準則,不能接受(註9)。這是東南亞首個國家有此罕見行動,顯現反侵略戰爭的良知、勇氣。

註:
1,Waller Moss, A History of Russia(1855—1996),pp1—15.
2,十月革命百年 集權體制弊端
3,計劃經濟體制 官僚主義弊端
4,鄭海燕(譯):東歐列國誌,219頁。
5,新聞自由指數 突顯政制差異
6,賄賂風險甚低 愛沙尼亞奇蹟
7,德國之聲(柏林)2022.2.27。
8,澎湃網(上海)2022.3.1。
9,聯合早報(新加坡)2022.3.1。

表,各國政治家、社會知名人士評俄烏之戰

本文原題〈普京大俄羅斯夢 攻烏克蘭未暢順〉,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作者修改、補充後,授權本網站發表。

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