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期的黑石頭頭碰上的顔色……

即使是老手也可能會走寶。而且,賣錯之所以痛,是因為短倉的損失上限,有時是接近無限的!

借《經濟學人》對黑石和Nike兩家公司始創人的自傳,本欄湊湊熱鬧,不過主角是前者蘇世民(Stephen Schwarzman),以後者禮特(Phil Knight)作襯托對照,看看兩家今日在各自的領域各領風騷的巨人,當年創業的足跡和波折。

冷眼至剃頭

包括Nike在內,美國西岸的初創公司都是從家中的車庫裏外捲起(禮特是在父母家的雜物房),但在1980年代的東岸華爾街,金融初創公司是從酒店的早餐會議中吃出個未來,而這正正是發生在蘇世民身上的事。1985年,38歲的蘇世民在把自己的東家雷曼兄弟嫁入美國運通後,便是在早餐中説服上司彼得・彼得森(雷曼的首席執行官)共同下海,創立了黑石,創始資金為40萬美元。

那些年,風華正茂的垃圾債券炒家和公司狙擊手們,伺機向那些睡眼惺忪的綜合企業下手。不過,儘管當時兩人都是封面人物,但蘇世民和彼得森也不得不忍受許多的橫眉冷眼寒膊頭,有客戶在約好會議後臨時「放飛機」,亦有即使現身但實際上是沒有任何投資意圖的,所以蘇、彼一開始只能靠不害臊地跟舊客戶不住打電話要些顧問諮詢的小單子維生。

後來的絕地翻身背後有兩道有利的風口:「列根經濟學」和日本經濟泡沫。其第一支基金正是這兩種力量的合成,來自美國的保險公司和日本的證券公司成為其基石投資者,兩者均滿肚子是前所未有的流動性。1987年10月,也就是著名的股災前幾天,蘇氏剛好確認收妥資金並為之關門。如以「險過剃頭」來形容這個奇遇,似乎也挺合適的。

1991年,在本業的買斷式收購(buyout)略有小成後,蘇在帶少許無心插柳的心態下助高盛投資了一個房地產項目,其62%的回報率成為蘇氏團隊的業績紀錄,並籌集了第一個專門的房地產基金,該支基金於1993年以大約1.5億美元不算太大的盤口開業,這是黑石外延之路的成功標誌,因房地產投資是今日公司的重要産業。

外延併購出售有辣有唔辣

這個相似的賽道上,Nike在禮特領導下業已在紐約上市13年,而這以「速」度見長的公司很快就同樣地跑上這外延併購之路;當中最大的收購,是在2007年以4.3億美元買入英國品牌Umbro,只是,這個收購不算十分成功,僅5年後便以半價售出,鎩羽而歸。

同樣,蘇世民遇上也許是他的一生中最悔。蘇氏講述了他後悔(是現在式)在1994年將一個蚊型的債券投資業務剝離,並賣給一家中型銀行。當時的非核心業務,今天被稱為BlackRock──一個顯然帶有黑石的DNA的名字。如今,貝萊德是全球市值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市值比黑石還要高。蘇寫道,這是「一個英勇的錯誤,我擁有它。」(第176頁)。

這遺憾也許只會隨着自傳出版後翌年,2020年5月的一宗買賣而加深:當年的中型買家、現在的PNC,以170億美元,出售其在BlackRock的22%股權,這口價相當於黑石是時市值的三分之一。

因此,即使是老手也可能會走寶。而且,賣錯之所以痛,是因為短倉的損失上限,有時是接近無限的!(待續)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艾雲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