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養精氣神,健康得長壽

古代不管是道家、佛家、儒家、法家、醫家皆同意,安神定志,少欲不貪,保存元氣,便是長壽的根本。

上期談到養生「四保」,即呼吸保健、飲食保健、運動保健和房事保健。做到這「四保」,可產生強健體魄、益壽延年之效。然而,不可忽視的是修養精氣神對健康的益處。

去嗔怒以養性

中華醫學很早就注意精神方面的健康,《丹陽真人語錄》云:「去嗔怒以養性」。(丹陽子馬鈺,金代道士,「全真七子」之一,道教全真派第二代掌門,獲元世祖忽必烈封為「丹陽抱一無為真人」。「去嗔怒以養性」意即性格和善,戒暴怒,有益健康。)

《莊子・刻意》云:「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惔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意即清心、安身、無貪,生活起居順乎自然,神得之養也。)

北宋僧人文瑩在《玉壼清話》中有云:「治世莫若安民,養身無非寡欲,此外無他。」(意即萬惡貪為首,慾望無止境,凡事近乎情、合於理,求之身安心寧,則得之康健矣。)

《荀子・修身》云:「食飲、衣服、居處、動靜,由禮則和節,不由禮則觸陷生疾。」(意即衣、食、住、行,皆需有理、有利、有節而為之,否則就會釀成疾患和引致不祥。)

以詩止怒,以樂去憂

《管子・內業》云:「凡人之生也必要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憂患,是故止怒莫若詩,去憂莫若樂,節樂莫若禮,守禮莫若敬,守敬莫若靜,內靜外敬能反其性,形將大定。」(意即人生求平安,身體求安寧,健康求正常。健康之所以受損,常以七情過之所致,故詩情曲樂可悅心志。講禮儀、重尊敬、靜心態,則可逸悅性情,安定形體,以愉年壽,以得健康。)

《韓非子・解老》云:「聖人愛精神而貴處靜,聖人愛寶其神則精盛,民少欲則血氣治,血氣治而舉動理,舉動理則少禍害。」(意即善養生者多求靜求安而養益精神,多保養精神而求精力充沛,所謂寡欲則益養氣血。氣血協調,身體活動則合乎節律,身體機能活動正常,身體則少損傷。)

學道之人擅養生

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所著《重陽立教十五論》云:「肯精學者,活人之性命,學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無以助道。」(意即求知善學的人,是精於保健生命者;修行的人,需識醫藥,精醫理藥味,如不諳此術,則難以通達道學。)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李東垣),在《省言箴》有云:「氣乃神之祖,精乃氣之子,氣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積氣以盛精,積精以全神,御之以道,可以為天人矣。」 (意即人的元氣是生神之根基,人的元精是元氣所化生,所以,元氣是精神的根本,至重至要者,乃是保存元氣以養元精,保存元精以充盈元神,養益防患有方,人則可以長壽矣。)

讀完上述諸家引文,可知古代不管是道家、佛家、儒家、法家、醫家皆同意,安神定志,少欲不貪,保存元氣,便是長壽的根本。

朱鶴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