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警報響起,老調又再重彈

過去20多年來生源不足問題出現了幾次,通常媒體所關注的,是小一收生不足、中一收生嚴峻等話題。最近這波吸睛之處,是教育局主動發出警報,指學生不足情況下縮班殺校是無可避免,甚至放話政府帶頭關閉一些官校。

當收生不足情況並非出現在個別學校,而是全港整體都呈現不夠學生,或相反方向即是太多時,那就是生源問題。

目前的情況是不足,促使生源不足的原因很多元,例如當年叫停雙非就導致多年後適齡學童減少;全球性生育意欲低迷就引致「少子化」危機;最近的一次則起源於較多家庭突發性地移民令學童人數流失。

過去20多年來生源不足問題出現了幾次,通常媒體所關注的,是小一收生不足、中一收生嚴峻等話題。最近這波吸睛之處,是教育局主動發出警報,指學生不足情況下縮班殺校是無可避免,甚至放話帶頭關閉一些官校。

關於收生不足,應否殺校等的討論,過去好一段時間內已有海量的討論和爭辯。但每當問題重新出現,那些對立的聲音亦會重新響起;似乎並沒有從經驗吸取教訓、制定應付難題的對策。

業界反應的老調

學生來源不夠,首當其衝的必然是基礎教育界;往往最早提出要思考對策的也是教育前線人員。今次政府爭先發出預警,更將以往盡量低調不用的「縮校殺校」也給祭出來,擺好先此聲明之勢,確實令人產生不安。

毫無疑問,業界的老調就是「趁這個機遇,把每班人數降低」。一來藉此取得小班教學的好處,二來亦可免於縮班殺校。政府擺出的姿勢就是回應這種慣性,明顯地,也可藉此機會把負擔最重的教育開支予以壓縮。

教育界爭取小班教學是一回事,生源不夠本來是另一回事,把二者拉扯一起來講是個本末倒置的策略。如小班教學有明顯好處的話,即使沒有出現學生不足,其實也應推行。將推行小班教學當成解決生源不足的方案,只是個誤解。

現時業界提出小班教學是個提升教學質素的好機會,部份官員仍搬出「小班好處未有定論」來做擋箭牌。主因是,資源擔負確是一個不能抹煞的考量。

社會質疑的老調

除教育界以外的社會意見卻是另一套老調子:「沒有學生,學校就該關閉」。社會人士總以為營運學校也是一盤生意,做生意就是這樣的;沒有顧客進來,店舖該當關門大吉。其實這個老調子也是存有誤區。

第一,學校不是小店;那是社會培養人才的地方。學校營運目的是為了未來社會有足夠人力資源,協助推動社會發展、也承擔着維繫社會文化的延續。每間學校都是獨特的,有着其個別文化承傳;絕對不能像連鎖店般,又開、又關,或隨時搬遷。

第二,除了可量度的物資、校舍外,學校還擁有學校文化、人際關係這類看不見的「資產」。當學校給關閉後,這些資產就報銷和流失,日後再營運都不再一樣;更不用說等有需要時重組趕建也來不及了。社會上對此論調存有懷疑,但不少教育學者的研究,卻認同這些看不到的都是至為珍貴的「社會財」。

教育投資目的所為何事

這兩個老調子既存在又對立,根本無法解決生源不足和帶來的困難。只有放下堅持,找個中間落墨點才可能有出路。不妨回到起步點,思考社會投放資源興辦教育的目的為何。

出路應是可以維繫公共資源辦學的目標,除能達標外還可加以優化;另一方面有信心所投入的資金用得其所不會浪費,一旦出現不理想情況時系統還可以有煞停的機制。

過去已有多次生源危機和應對的策略,可否整理出一個系統性調整方案呢?筆者實在很期待有關當局、學者、業界、相關持分者能夠盡快合作,設計出有效的方案。

方案不只是應對當下生源問題、找出解答方法;還要有可持續性,不論什麼原因導致生源出現起跌,也可以有解決之道。好讓爭論不已所用的時間、精力,轉移來做好體制上的改善、提升教學上的效益。

黃冬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