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從新聞界朋友傳來的訊息得知老朋友江迅突然逝世的消息,真是晴天霹靂,久久難以釋懷,因為數月前剛與他一起晚飯,風采依然,幾天後還一起出席活動,怎會想到那是大家的永訣。江迅兄是我十分佩服的新聞工作者,永不言倦,筆耕不輟,對媒體經營也有他的獨到心得。
兩次採訪同行,分享充滿驚喜
江迅1994年移居香港,加入《亞洲週刊》擔任資深特派員,以他在內地文化及新聞界的深厚資歷,很快就嶄露頭角,闖出名堂,很多獨家報道挖出鮮為人知的內幕消息。我與《亞洲週刊》在1989年結緣,六四事件後我在美國訪問遊歷了三個多月,沿途有機會為香港幾份報章供稿及擔任特派員。
我在芝加哥採訪全美中國學生學者第一屆代表大會,當時在美國擔任香港《亞洲週刊》特派員的陳婉瑩女士請我幫忙拍些照片,用於她的特稿。不久之後我的署名新聞照片首次刊登在這份具有國際地位的雜誌,而且有優厚的稿酬,令我興奮了好一陣子。
1992年初,《亞洲週刊》邀請我加盟當編輯,當時的總編輯是邱立本先生,由於雜誌跟隨美國總部的編制,採訪、寫稿及編輯分家,由於我希望多發表,婉拒了邱總編的美意,去了《信報》擔任中港台評論的編輯,採寫編攝一腳踢。如果當年我加盟《亞洲週刊》,便有機會向江迅前輩學習。
與江迅有較多接觸,是在我2002年擔任《信報月刊 》主編後,在很多媒體聚會有機會交流,有一見如故的親切感。2007年春夏之交,我們到北京訪問Soho集團老闆潘石屹,當時他的公司在香港剛上市不久,很樂意多接觸香港的傳媒人士,更邀請我們到由該集團開發經營的長城腳下的公社參觀及小住,親身體驗多位著名亞洲建築師的特色住宅。
我攀了幾次長城,能夠住在山上還是第一遭,十分難忘。一個早上,我與江迅及邱立本總編輯一起走了一段人跡罕至的城牆,與攀八達嶺及金山嶺長城的感受很不一樣。2009年,潘石屹、張欣伉儷邀請我和江迅去潘先生的陝西天水老家考察他們的慈善事業,主要是教育項目,讓我們有機會順道遊覽歷史悠久的伏羲氏古蹟與麥積山石窟,嘆為觀止。兩次與江迅同行,聽他分享傳奇的經歷,旅途充滿驚喜。
人脈網絡廣闊,新聞佳作如林
江迅在香港新聞界多年來佳作如林,由於他在內地的人脈網絡極廣,多次獨家披露內地政治及黨史內幕,更多次深入北韓採訪,寫成專書,揭開這個共產政權的神秘面紗。2008年他獲頒亞洲出版協會(SOPA)的年度卓越新聞獎的年度記者大獎,我是該獎項的評審之一,其他參賽對手比較年輕,作品當然無法跟江迅相提並論,所以他獲獎是實至名歸。
2010年我獲貿易發展局邀請,加入書展文化活動顧問團,與一眾新聞界及文化學術界代表討論年度主題、選出年度作家、構思展覽內容等。香港書展是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明報》是重要的合作夥伴,幫忙邀請兩岸三地的著名作家來港擔任演講嘉賓。
這個任務主要由江迅負責,充份發揮他的人脈優勢,邀請到不少炙手可熱的作家來港,有些演講嘉賓可以吸引幾千人出席。貿發局每年都會宴請主要演講嘉賓,江迅似是主人家招呼他的老朋友,場面溫馨。《亞洲週刊》另外也宴請這批作家,我也參加過,盡顯江迅的江湖地位。他的突然離去,對香港書展及《亞洲週刊》都是重大損失。
2013年底,我離開了服務超過20年的報社自立門戶,江迅兄發微信問我的去向,我說正在籌辦一個新媒體,他說也準備用微信公眾號辦一個新媒體,是為世華媒體辦的,他身兼數職,精力無窮。當年他曾因心臟病入院,昏迷近36小時,從鬼門關搶救過來,他康復後朋友都勸他減少工作,因為他已經過了退休年齡,但他熱愛新聞工作,永不言退,令人敬佩。
江湖地位崇高,至性義氣相助
他辦的媒體在微信公眾號叫做《獨家》,媒體叫「零傳媒」,很有創意,以「零傳媒獨家觀察」為宣傳口號。他給我發的第一篇親自寫的文章是〈習近平的私家書單〉,引言是「《獨家》為您揭秘主席的書單,讓我們來看看習總書記都讀些什麼書。」充分顯示江迅的新聞觸覺及處理題材的功力。
《獨家》網羅了不少知名作家坐鎮,與我辦的灼見名家頗相似,我徵求他的同意,可以轉載合適文章,豐富我草創的網媒內容,他從不斤斤計較,給予我極大的支持。
《獨家》在2014的佔中運動及2019年的修例風波中都發揮重要角色,旗幟鮮明,敢於發聲,在內地、香港以至海外華人地區發揮很大影響力。每年他更集資出版書籍,安排作者在書展做分享,今年更為作者各自出版專集。 早期的每月作者聚餐我都獲邀參加,大家熱烈討論熱門話題,月旦人物,江兄喜歡做聆聽者,讓大家盡情發揮。
今年8月我請他幫忙介紹紫荊黨主席李山博士,因為看過他的兩篇精彩獨家專訪。他百忙中為我訂好一家餐廳的房間,相約李山伉儷一起吃晚飯,陪了我們一個晚上,回家再趕他下一期《亞洲週刊》的深度報道。
告別了,我的良師益友,請你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