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登高,祭祖敬老,傳承文化

當代的重陽節,已由登高避疫,拜祭祖先,慎終追遠, 轉化為強調敬老、養老、護老、助老的具體行動。

重陽節,是法定公眾假期,也是學校假期,但師生以至公眾,對這節日,卻可能不大了了。

傳統習俗,清明、上元、重陽與除夕,是敬拜祖先的重要節日。其中春秋二祭的清明與重陽,拜祭先人,或登山掃墓,尤其體現慎終追遠的隆重。

商業社會,節慶可以推動消費意慾。中秋節月餅花款層出不窮、端午節糭子亦煞費心機,農曆年前後的飲宴與賀禮,西式的耶穌誕、母親節等更是歡飲聚會與禮物不可缺。重陽例假,拜山以外,有何意義?

重陽的意涵,有豐富的文化元素,也有當代社會的特殊意義。

農曆九月九日,稱重九,也稱重陽。易經八卦,一為陽爻,- -為陰爻,九為陽數,六為陰數,陰陽與八卦,是先秦典籍涉及宇宙本體與萬物變化的理論。

重陽的習俗與起源

重陽節的習俗,由來已久。較多人熟知的,包括小學生也認識的,有東漢桓景的故事。

南朝梁人吳均在志怪小說《續齊諧記》載,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多年,某年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家中會有災禍,全家要盡速離開。家中各人要預備紅布囊,盛載茱萸,繫於臂膀,登高避禍同時要飲菊花酒。」桓景依言而行,舉家登山。當天黃昏下山返家,原來畜養的牛羊雞犬皆暴病死亡。

九月九日登高,飲菊花酒,婦人带茱萸布囊的習俗,由此而來。

登高可以強身,可以鍛練體魄,加強抵禦疾患的機能;至於遠離人群,足以減低傳染疾疫的機會。秋冬天病毒活躍,近年的流感、非典(SARS)、禽流感與冠狀病毒,傳播力強;古人無疫苗,類似病毒,染之焉能存活。登高避疫,對抗瘟魔,其實是具成效的防疫措施。

重陽習俗的起源,祭祀的部分,有戰國末年《呂氏春秋》內《季秋紀》的故事。至於西漢劉歆的《西京雜記》, 也有記載早於西漢初年,於每年九月九日帶茱萸,食蓬餌(即重陽糕 ),飲菊華酒,以辟邪延壽的習俗。

可以這樣總結,重陽節是結合古代文化與思想,融合秦漢以來的習俗與故事,形成於兩漢,定型於隋唐,流傳至現代的節日。

重九的秋收之喜

往昔農業文明,安土重遷,敬老祭祖,代代相傳。

9月是收成的日子,秋收冬藏,慰勞一年的辛苦,敬謝祖先的庇蔭,就是吃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重陽糕品種名目繁多,可以米粉、豆粉等為原料,發酵,配以棗、栗、杏仁等, 加糖蒸煮而成,上插彩旗。

亦有說源自飲食風俗「嘗新」, 秋糧收割後將剛熟的稻穗割下,曝曬稻穗後舂成新米漿, 蒸煮成米糕後可以祭天敬祖,全家享用。

陝北民歌《秋收》有這唱詞:「九月裏九重陽,收呀麼秋收忙,谷子呀那個糜子呀,舖呀舖上場……」歌詞表達人們在慶祝秋收的喜悦心情。

九月九重陽,秋風蕭索,大至宗族,小則家庭,團聚祭祖, 登高辭青,由來已久。有詩詞記載:
唐代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代盧照鄰:《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當代的重陽節,已由登高避疫,拜祭祖先,慎終追遠,轉化為強調敬老、養老、護老、助老的具體行動。

1996年8月29日,國家通過《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以九月九日定為老年節。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30次會議修訂通過,自2013年7月1日起實施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 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2013年及往後的重陽節, 正式成為法定的老年節。

蔡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