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一):遍遊各國 刻劃世界新輪廓
前文(二):馬丁·路德的抗議,與五世紀後的變革
今天的世界,沒有馬丁·路德在通往全球殿堂的門廊上張貼95條論綱。改革的呼聲是自下而上不斷回響的,互聯網將人與人的交流推向了一個新水平。跨越了邊境綫的交流將數百萬人連接在一起,構成當今時代的無邊界媒體——社交網絡。古騰堡在15世紀發明的活字印刷術使得各種思潮得以傳播;21世紀的互聯網則傳播並整合了數百萬個聲音所喊出的一個共同主題:修復和改革。人們憤怒並急切地希望自己能夠在這場經濟進步的大潮中佔據一席之地。
大約500年前,不同的階級是不平等的,貴族、神職人員和平民,壁壘分明,無法實現人人平等。
宗教改革的初步勝利破除了教會在教育以及自然科學闡釋等方面終極權威的地位。在打破了這層桎梏之後,科學發現、發明和創新成果開始不斷湧現。18世紀的啟蒙運動更是促進了新觀念的產生,確保了可持續的發展,並為現代化道路奠定了基礎。
讓所有公民都能自力更生
儘管不如馬丁·路德出名,法國神學家和牧師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也極大影響了西方後來的發展方向。他的教誨改變了歐洲人的道德觀和工作倫理。人們不再追求到天堂積累財富,反而開始推崇勤勞致富。教育和新的過程不但推動了經濟發展,還推動了技術進步和社會變革。雄心壯志和勤奮工作的意願成為舊大陸以及後來的美洲新大陸飛速發展的驅動力。
我們經常被問及如何判斷一個國家發展潛力的問題。答案很簡單:考察該國的教育體系。這是經濟發展進步的基礎,也是幫助公民獨立進行政治選擇和決策的重要手段。
大部分不發達國家所面臨的核心問題就是教育基礎薄弱,不足以支撐經濟發展。貧窮不是天定的。如今,經濟因素的重要性和影響力早就超出了意識形態,教育理所當然應該成為每個國家的首要任務。教育是確保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關鍵因素。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就是「雙E」:教育(Education)和經濟(Economics)。
在許多發達國家,高等教育日漸昂貴,已經變得像以前的手抄書籍一樣高不可攀,幸好,在綫網絡教育幫助我們克服了這道障礙。最好大學的大門通過免費的網絡課程向各社會階層和世界各地的學子敞開。教育使得所有的國家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脫穎而出,參與全球經濟活動。政府的主要職能變成了確保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權,並創造出一個適合創業的環境,使人們都可以自力更生。
西方正醞釀的改革力量
有一段時間,我們在波士頓和維也納兩地輪流居住。這兩個地方是如此不同,又是如此相似,這樣的經驗非常有趣。作為歐洲的一部分,奧地利有很強的道德權威意識,畢竟,是歐洲孕育了古希臘哲學家、羅馬帝國、文藝復興、宗教改革運動、啟蒙運動和人文主義精神;西方的價值優越感是經過上千年的積澱才形成的。
美國也是一樣的。大部分美國居民的根在歐洲,大部分企業家、知識分子、學者和政客的根也在歐洲。同時,美國人還具備一些歐洲人沒有的精神:進取心和樂觀主義的態度。哪裏的人都不能免俗,總是認為自己的祖國即便不是最優越的國家,起碼也是在許多方面堪稱典範的國家。這種感覺很不錯,就怕這只是錯覺。
畢竟,西方世界看起來要什麼有什麼:社會穩定、經濟和技術不斷進步,還擁有驕人的財富。但是,愈來愈多的人感覺西方世界耗費了數百年才取得的這些成就很可能在幾十年裏就被揮霍一空。愈是在那些因為成功而不可一世的西方國家,改革的呼聲就愈是振聾發聵。但是,這些改革針對的並非是西方民主本身。人們並不會質疑言論自由、人權和法治這些基本原則。人們質疑的是現在的領導人是否擁有領導的資格,目前的執政方式是否合宜,還有政客們是否在動搖歷時兩百年的西方民主的根本。
如今,西方民主有變成滿足私慾工具的危險,不同的群體所追求的就是如何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政客和選民都在制訂自己的菜單。歐洲的公民希望政府能夠為自己織就一張堅實的福利網,而歐洲的政治體系根本無力撐起這樣一張網。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西方民主制度必須要進行改革。然而,只要一談到放棄一些個人權益,呼籲要改革的人馬上就偃旗息鼓了。
跨越過去 譜出光明未來
在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的新興經濟體考察過程中,我們既看到了人們對目前經濟和政治秩序的不滿,也看到了人們對未來的樂觀態度。與此同時,南環經濟帶那些渴望變革和發展的新興經濟體一定不會停在原地等待。來自世界各地的新興經濟體國家都在設定新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結成新的同盟。許多西方國家還沉迷於過去輝煌的美夢不願醒來,而新興經濟體國家則在盡全力創造一個光明的未來。不過,要跨越從不輝煌的過去到光明的未來這之間的層層障礙,就必須要創造一系列能夠持續促進經濟發展的社會政治經濟結構體系。在可持續發展的結構體系確立過程中,前進的道路注定會崎嶇不平,時而取得令人欣喜的成就,時而遇到可怕的障礙。所幸,儘管大起大落,南環經濟帶各新興經濟體總的發展趨勢都是向上的。
世界80%的人口正熱火朝天地建設自己的國家,在此過程中,他們充分汲取了西方的經驗和教訓。在《定見》(Mind Set!)一書中,筆者提到,在中國,過去的邊緣地帶已經變成了中心。當今世界大勢就如同昨日之中國。過去那些處於西方外圍的國家和地區,比如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國家,正在成為多中心世界新的經濟中心,改變着全球經濟賽事的戰局。
我們寫作本書的目的是試圖勾勒出21世紀上半葉天下大勢變化的趨勢。我們整合了不同來源、不同年份的諸多權威數據和信息,基於數十年的旅行和見聞總結出了這些趨勢。儘管場景快照自有其優勢,預測每一天會發生什麼事情是毫無意義的,因為這樣的圖景很容易走向兩個極端,即太樂觀與太悲觀。
本書關注的是未來幾十年國際社會將會發生的深刻變化。以我們的結論為基礎,本書具體闡釋了新動能的釋放、全球經濟新驅動力的覺醒、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以及經濟影響力的盛衰。總而言之,它揭示了以西方為中心的世界如何轉變成為一個多中心的世界。
前文(一):遍遊各國 刻劃世界新輪廓
前文(二):馬丁·路德的抗議,與五世紀後的變革
本文摘錄自約翰·奈斯比特與多麗斯·奈斯比特《全球大變局:南環經濟將如何重塑我們的世界》一書導言〈洞悉未來,因勢利導〉,獲出版社授權刊登。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