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香港首間彩瓷廠第3代傳人——廣彩的風光史

廣東嶺南一帶,除了享負盛名的石灣公仔外,也有名震歐美的廣彩,英語稱為 "Rose in Medallion" 或 "Canton Rose"。本地人「唔識貨」,老外看見卻驚為天人,爭相購買。莫非中西眼光有異,抑或歷史因由所致?
一件明朝成化的鬥彩雞缸杯,竟在拍賣會中,由一名中國商人以2.8億港元投得,價錢之高令人咋舌,頓成坊間熱話。不禁心生疑問:其價值何在?但仔細一想,此物曾為皇室貴族激賞,爭相收藏,又碩果僅存,只餘數件傳世,正所謂物以罕為貴——價值這東西,確是人言人殊。
 
反觀廣東嶺南一帶,除了享負盛名的石灣公仔外,也有名震歐美的廣彩,英語稱為 “Rose in Medallion” 或 “Canton Rose”。本地人「唔識貨」,老外看見卻驚為天人,爭相購買。莫非中西眼光有異,抑或歷史因由所致?
 
只好走到香港老字號「粵東磁廠」,看個明白。
 
製作精巧的巨型六角廣彩蓋盒,圖案細緻,六個面講求對稱,至於人物(俗稱公仔),行內也稱為「長行公仔」,據說有長年流行之意,這種格式多見於清中葉的粉彩瓷器。
製作精巧的巨型六角廣彩蓋盒,圖案細緻,六個面講求對稱,至於人物(俗稱公仔),行內也稱為「長行公仔」,據說有長年流行之意,這種格式多見於清中葉的粉彩瓷器。
 

嶺南之寶——「廣東玫瑰」

 
「以前廣東叫 Canton,省城就係廣州,而家叫 Guang Zhou,鬼佬見到碟面朵紅花咁靚,叫叫吓廣彩叫 Canton Rose,就係咁喇!」話來如此鏗鏘的,正是粵東磁廠第三代老闆曹志雄。說到廣彩的起源,有說是清治光緒年間,更有說是康乾盛世已有,但最重要的是其淵源可追溯至中國瓷都江西,後來傳至廣東廣州和古鎮佛山,漸漸發揚光大。
 
自明清以來,歐美對中國瓷器情有獨鍾,其後清朝閉關,廣州成為通商口岸,物資轉運,更見繁忙,一些外國的貴族和商號,會要求中國瓷廠以其徽號和圖像繪畫瓷器。為配合市場,瓷器的色彩也從過往只限青花,逐漸走向色彩繽紛。而廣彩的特質正好是豔麗繁複,因而大行其道、大受歡迎,成為嶺南瓷器的奇葩。在上世紀初的巴拿馬博覽會中,廣彩的出現甚是觸目,大放異彩。
 

戰後不敵江西瓷九成出口歐美

 
戰前,省港澳之間的商貿、文化往來頻密。1938年日軍攻陷廣州,廣彩藝人顛沛流離,不少著名師傅逃到香港的錦華隆(粵東前身)掛單,人手急速增長,加上來自金山莊的訂單,使廣彩瓷器更為蓬勃興盛。而戰後香港,瓷業也與其他行業一同復蘇。唯50年代起,大量廉價的江西家用碗碟來港傾銷。「嗰段時期,江西瓷好平,廣彩貴幾倍,梗係唔夠爭,九成都係出口去歐美,尤其美國。」曹志雄斬釘截鐵說明原委,「外國人真係好鍾意廣彩,望落好高貴,大時大節,先攞出嚟招呼客人,唔會粗用」。
 
廣彩面盆中人物眾多,相信是一些郎情妄意的民間故事。花邊上堆有金水,亮麗奪目,圖案雖複雜卻對比分明,可見畫師技藝超群,實屬精品。
廣彩面盆中人物眾多,相信是一些郎情妄意的民間故事。花邊上堆有金水,亮麗奪目,圖案雖複雜卻對比分明,可見畫師技藝超群,實屬精品。
 

廣彩的內憂外患

 
廣彩的工藝,有所謂各師各法,在色料調配上確有秘技,不可外傳。早年的繪工要學師三年,但並不保證盡得真傳,皆因老話「教識徒弟無師傅」作怪。「師傅真係好惡,我阿爸都買佢怕,有時做做吓嘢,走去賭錢抽大煙,無計喎,佢哋人工高。就算同一個花款,都只可以佢自己畫,人哋唔畫得,保障自己嘛!」曹志雄表示,粵東早年無法提高產量,皆因作品全部人手繪製,師傅偶爾還會鬧脾氣。幸好在60年代後期,他父親發現一些酒家的碗碟上印有字款,靈機一觸下,找來一位雕刻師傅,雕製花邊「橡膠圖章」,取代傳統以手勾勒線條的繁瑣工序。這方法果然奏效,不但減省工時,短時間內增加產量,更不用再過於倚賴師傅,改變了整個工序模式,同時也消減了勞資之間的矛盾。
 
1950年代韓戰爆發,美國對中國實施禁運,瓷廠只能全面採用進口日本白胎。因此要在成品背後印上「日本瓷器,香港彩繪」,才能取得認證,出口到美加。
1950年代韓戰爆發,美國對中國實施禁運,瓷廠只能全面採用進口日本白胎。因此要在成品背後印上「日本瓷器,香港彩繪」,才能取得認證,出口到美加。
 

最大出口國禁運餐具頓變工藝品

 
解決了訂單趕貨的問題後,行業面臨的困難,又接踵而來。1972年,美國食品及管理局關注盛器的含鉛量,廣彩瓷器最大的出口國——美國,即時禁運和退回全部廣彩瓷餐具。數年間,香港瓷業大受打擊,損失慘重。正由於廣彩的色料為低溫釉,只能承受燒爐內800℃的高溫,若更高溫,廣彩便會變得暗淡無光。無可奈何,只好在產品背面印上「只作裝飾,不可作餐用」說明,方可勉強「過關」。想不到傳統廣彩經此一役,竟由實用品變成只供擺設的「工藝品」。
 
「行家之間最緊要交流,我自己就唔會收埋,大家學習新技術,我成日睇書睇展覽㗎。」見證香港瓷業盛衰多年,曹志雄積累了不少人生經驗,子女皆學有所成,這盤家族事業在他手中發揚光大,卻不得不承認面對傳承的困難,現在廠中幾名年老員工,早過了退休年齡,卻難覓新人入行。縱使曾有年輕人懷抱熱忱前來學師,也只是曇花一現,眼前廣彩花碟上的玫瑰,璀璨耀目綻放多年,始終嫣紅如昔,奈何「花無百日紅」,徒添嗟嘆。
 
製作瓷器的老練技工。
製作瓷器的老練技工。
 

老字號瓷廠 堅持用老練技工

 
1928年曹侶松與人合伙於香港開設第一間彩瓷廠——錦華隆廣彩磁廠。其後於1947改名為粵東廣彩磁廠,1958年,曹氏正式接手,經歷數次搬遷和三代承傳,今天可說是香港碩果僅存、歷史最悠久的彩瓷廠,見證了廣彩文化80多年高低起落的變遷。時至今日,仍然僱用老練技工,堅持傳統製作和香港生產。
 
名震歐美的廣彩,本地人「唔識貨」,老外看見卻驚為天人,爭相購買。莫非中西眼光有異,抑或歷史因由所致?
名震歐美的廣彩,本地人「唔識貨」,老外看見卻驚為天人,爭相購買。莫非中西眼光有異,抑或歷史因由所致?
 

與嶺南畫派大師結緣

 
粵東磁廠第二代掌門人——曹榮樞,40年代曾在廣州經營米行,性格爽朗豪邁,喜歡結交文化人,更跟不少名人雅士結有深厚交誼。他在香港經營粵東時,嶺南畫派大師楊善深跟趙少昂,曾帶同弟子前來瓷廠,試畫瓷器,運用嶺南畫派的專長,以撞水、撞粉的技巧在雪白光滑的瓷面上繪畫,漸漸掌握技巧、揮灑自如,繪畫出不少細緻豔麗的畫碟佳作,部分作品於簽名後更餽贈曹氏。
 
這些作品除了保留兩位大師各自的風格外,更有不少是聯手繪製的妙品。此番結緣,成為一時佳話,其門下弟子往後步老師足迹,偶爾也來粵東作瓷畫。
 
圖片:作者提供

吳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