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專家如何看中東局勢?

——2015多哈論壇之行(一)

一次大戰前到二次大戰後,裏海周圍和海灣地區陸續發現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氣的儲藏。俄羅斯/蘇聯直接統治着裏海周圍的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不需要什麼手段就可以開採地下的資源。英國則在海灣地區進行既挑撥又調解的策略,使本來受鄂圖曼土耳其人統治的各個阿拉伯部落和酋長國爭戰不休,後來逐步組成了幾個依託於英國的政權。
1971年才建國的波斯灣西岸小國卡塔爾(面積11,000多平方公里;人口大約200萬)在國際上十分活躍。它設立半島電視台,英語、阿拉伯語頻道都很有影響力;擔任世界貿易組織(WTO)多哈回合談判的地主國;舉辦2006亞運會;又填海建島,請貝聿銘設計了一座新穎典雅藏有大量珍品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卡塔爾最近在伊斯蘭國問題上的表現也頗為顯眼。
 

2015年多哈論壇

 
世人較少知道的是,卡塔爾外交部最近15年來每年主辦一個多哈論壇(Doha Forum ),邀請各國政要和學者討論中東的經濟發展前景。今年的多哈論壇於5月11-13日舉行,由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UCLA)的中東發展中心協辦,共有200多人參加。除開幕式和閉幕式之外,論壇分為六節,在四個會場同時進行,因此總共24場,分別討論24個題目。就我所見,每場討論時台上台下的發言都很熱烈。
 
由於論壇開幕之前恰有幾件舉世矚目的事件,所以不論是哪一場的什麼題目,都有人發言時觸及與這些事件有關的問題。據我統計,大家所關注的問題依次是(1)限制伊朗核武器的談判;(2)阿拉伯國家政局之不穩定(包括伊斯蘭國現象);(3)中國的崛起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創建;(4)石油價格低落與中東的經濟發展。
 
參加者可以分為:(1)中東各國人士;(2)移民歐、美、澳的中東裔人士;(3)與中東沒有血緣聯繫的歐美人士;(4)來自中東以外的亞洲各國人士。這四類人的觀察角度與側重有所不同。如果一定要做一個總括,我會說,中東本土人士大多(除了一位以色列人)認為英、法一戰後瓜分並托管阿拉伯領土,以色列建國之後受到西方國家的偏袒,美國無端發動伊拉克戰爭,都是造成今日阿拉伯國家社會不穩定的原因。而一些移居西方的中東裔人士則指出中東社會內部本就存在歧見與矛盾。歐美人士中,一部分人關注中東的人權發展與公民社會的建立,另一部分人則關注中國崛起對中東的影響(有兩位發言者關注得較為過分,遭到在場中國學者反駁)。亞洲學者來自中國、日本和印度等國,大家都同意亞洲與中東的關係將會更加緊密,而中國則會在中東地區扮演日益顯著的角色。
 
綜合論壇中發言者的看法,我認識到,「戰爭與和平」在中東將會有托爾斯泰在寫他的名著時不可能想象到的內涵:戰爭無論是長是短,有沒有美國地面部隊參與,都難以得到清楚的結果;和平無論是由於力量的平衡或是極端不平衡,都難以長期維持。
 

乳香與石油

 
我在5月12日上午以「乳香與石油」為題做預定發言。
 
阿拉伯半島(幼發拉底河以南)的氣候十分乾燥炎熱,多山,多沙漠,少河流,所以沒有像鄰近的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埃及那樣,發展出農耕文明。因為它位於亞、非、歐三大洲的交匯之地,所以貿易成為很重要的經濟活動。阿拉伯半島出產的乳香、沒藥和珍珠很早就已傳遍亞、歐、非三洲。由於印度洋裏的季候風(英文稱為Trade wind,即貿易風)便於海上航行,阿拉伯半島南部(阿曼、也門)與印度西岸和非洲東岸在2,000年前便已經交往頻繁,以至於印度的香料、寶石,高級棉紡品和非洲的象牙、犀牛角、黃金等通過也門和阿曼轉口,分銷到三大洲各地。但這些都不是生活必需品,所以貿易量有限,而且很受氣候和戰爭的影響。
 
殖民主義者的作為  19世紀,英、法兩國成為工業化的殖民帝國,工業產品大量銷到亞洲和非洲各地。這時歐洲工業國家對原料的需求大為增加,因此印度洋上的貿易急劇上升,遠遠超過亞歐交通十分通暢的蒙元時期(13-14世紀),以及葡萄牙人與荷蘭人主宰印度洋貿易的時期(16-18世紀)。
 
20世紀以來,石油在全世界的使用大為增加,逐漸成為必需品和重要的戰略資源。 
 
從一次大戰前到二次大戰後,裏海周圍和海灣地區(中國漢朝的甘英、唐朝的杜環、元朝的汪大淵、明朝的鄭和都曾經到訪過的這個海灣被伊朗人稱為波斯灣,阿拉伯人則稱之為阿拉伯灣)陸續發現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氣的儲藏。
 
有人認為真主特別照顧穆斯林,因為這兩個地區的絕大多數居民都是穆斯林。但是當時掌控這兩個地區的是俄羅斯和英國。俄羅斯/蘇聯直接統治着裏海周圍的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不需要什麼手段就可以開採地下的資源。英國則在海灣地區進行既挑撥又調解的策略,使本來受鄂圖曼土耳其人統治的各個阿拉伯部落和酋長國爭戰不休,後來逐步組成了幾個依託於英國的政權。
 
(待續)
 
(封面圖片:亞新社)

張信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