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教育基金於6月14日在香港理工大學舉辦了一場研討會,邀請了四名資深講者,包括香港教育學院教育學系副教授及兒童研究與創新中心總監鄭佩華博士、仁愛堂陳鄭玉而幼兒園校長黎燕芬、香港有品創辦人兼總幹事凌葉麗嬋及香港教育機構兒童無限創辦人邱振明。題目為:「優質幼兒教育 = 別輸在起跑線?」
當天有過百人出席研討會,有來自不同界別的人士,有教育團體代表,老師、校長和家長,研討會為時約兩個半小時,內容主要圍繞幼兒教育研究的成果和培育幼兒的體會。
首位講者是鄭佩華博士,她在教育界工作20多年,是資深教育工作者。她剛從芬蘭考察回港,希望藉此機會跟觀眾分享她的研究成果,以下是她對幼兒教育的一些心得:
起跑線存在嗎?
鄭博士一開始便帶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起跑線是否存在的問題。「 現今家長都十分注重幼童的起跑線,希望藉着為幼童紮根、鋪路,令幼童不會輸在起跑線上。然而,到底甚麼是紮根呢?是不是真的存有一條起跑線呢?而這條起跑線又是否劃一,每位幼童都相同的呢? 每位幼童都是獨一無二的,她們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遺傳因子。而基於這些因素,各位家長應該要有所反思,反思是否真有一條大家都相等的起跑線?如果沒有,那到底甚麼才是贏在起跑線呢?」
香港的實際情況
有多年教育界工作經驗的鄭博士觀察到香港的幼童生活在極大的壓力之下。她在研討會中提出,現時香港的幼童非常忙碌,除了一般的家課外,還要兼顧許多的課外活動,如學習不同的語言、彈琴、畫畫、運動等等,忙過不停,這樣就衍生出很多相關的問題。老師、家長、幼童都疲於奔命,使幼童每天都處於忙碌之中,這就是香港典型的情況,香港父母認為這樣為幼童紮根,就不會輸在起跑線的做法,真的有助幼童的發展嗎?
社會認知發展遲緩
在場的觀眾大多都為人父母,她們輕輕點頭,若有所思。鄭博士續道:「在國際評估指標(PISA)中,香港學生的表現是非常卓越。可在社會認知發展方面,其表現卻非常不理想,在2008年的報告當中,香港學生的社會認知發展遠比加拿大、美國、中國的學生低。社會認知發展低代表幼童有自閉、暴力傾向。可惜香港政府並沒有這方面的研究,以致教育工作者、家長並不了解這方面的影響。教育工作者還未有洞察到,有自閉、暴力傾向的幼童,長大後又有否自我修正的能力。若是沒有自我修正的能力,那社會就會出現更多『宅男』、『隱青』。 最令人擔憂的是,雖然有評估測試可以替我們找出這些有問題的學生,但隱潛的問題兒童,我們卻無法得知,亦無法為他們提供支援,這會導致十分嚴重的後果。」
後設能力與卓越成績的關係
香港的競爭愈來愈大,故家長才急於為幼童鋪路,好讓她們保持競爭力,家長首要看重的就是學習能力。「香港家長十分着重學習,有研究報告指出,成績優秀的學生,後設/自明認知(metacognition)的能力是十分高的,而後設認知需要大量不同的認知去作支援,例如其觀察能力、比教異同的能力、解釋因由、憶述、理解能力等等(圖一)。只要有良好的自明認知能力,幼童才有自控、自我檢閱的能力,而這些能力是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學習能力。學業成績好的學生,其後設能力必定是較強。」
兒童心理發展階段
鄭博士提醒父母要讓幼童循序漸進發展,她認為在不同階段,幼童有不同的事要學習,不能拔苗助長。「人生有不同的階段,都需要有不同的發展,這樣才有一個健康的人生。而在嬰兒期和幼兒期階段,他們應要發展信任的概念,反之,幼童長大後,不但不信任社會,甚至連身邊的人也不信任,這會直接影響個人心理發展。」
芬蘭的教育模式:遊戲中學習
她亦提及在芬蘭的考察心得:「遊戲中學習的重要性在於可提供一個環境予幼童嘗試失敗,嘗試影響身邊的環境以及與人交往、溝通。然而,遊戲不代表放任不管。參照芬蘭模式的教育,他們早在70年代開始進行教育改革,他們會先計劃一套遊戲模式,希望透過遊戲達到教育效果,包括教育幼童培養有自律和自控的能力。令人驚訝的是,芬蘭的幼童在七歲以前並不着重學習,而是着重遊戲。 在中、小學的階段,他們的上課時間亦比我們短,主要是戶外活動,除非氣溫低至-20度,即使在寒冷的氣溫下,幼童每天中午都會到戶外玩耍。芬蘭的教育模式看重閱讀,初生嬰兒及他們的父母都會獲得一本書,希望藉此培育閱讀習慣。」
另一位講者是黎燕芬校長,她是教育前線工作者,擔任幼兒園校長,她主要探討優質幼兒教育的定位。
早期學習的重要性
黎校長肯定早期學習的重要性:「早期的幼兒教育的確對人的發展很重要,如果能夠提供一個適切的環境給幼童,那對他們日後的個人成長發展,學習發展都有幫助。然而,一個適切的環境並不代表不斷給幼童考試和要求他們背誦。相反,一個適切的環境是指一個安全、被接納和有感觀刺激的環境。 有不同的研究都指出,幼童是透過感觀去學生、吸收新事物。故家長必須提供一些機會,讓幼童親身用自己的眼、耳朵、手去感知新事物。這些感觀的刺激乃是幼童學習的模式,讓他們以第一身的經歷,這絕對有助他們日後的學習。 」
幼兒教育必須以兒童為本
黎校長認為幼兒教育是必須的,但家長應小心衡量各種教育方法的利害。「一個成功的幼兒教育,其核心價值必須是以兒童為本。家長必須清楚,幼兒教育並非一項比賽。每位幼童都是獨特的,故此根本不能互相比較。基於這點,幼兒教育必須以兒童為本,按照幼兒的需要,給予不同的支援。正如剛才所說,幼童是透過實際的操作、遊戲去學習。因此,家長、教育工作者也應該設計多些遊戲,讓幼童能夠在一個沒有壓力,開心的環境下去學習新事物,而不是背數字、生字卡。另外,讚賞和鼓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多嘉許幼童,令他更有信心,更有動力去挑戰自己。」
3C 課程理念
黎校長的幼兒園有別於一般的幼兒園,她有一套獨特的發展理念。「以我的幼兒學校為例,幼兒學校是以 3C 為發展理念。所謂的 3C 是指,溝通能力(communication)、協作能力(collaboration)、創造能力(creativity), 這些都是幼童在幼兒時期要建立的基本能力,學校為了讓他們在一個輕鬆、愉快、正向的環境下建立這 3C,學校按照幼童的能力,設計了不同的遊戲。但這些遊戲並不是割裂出不同科目,不是指定學數學、學常識。相反,我們有一個統整性,統整性是指這些遊戲都與幼童的生活息息相關,全都是有意義的情境,讓他們能夠有脈絡地探索和思考。」
家長對起跑線的迷思
然而,對於不再催谷幼童,家長還需要一段時間去衝破這心理關口。「家長對起跑線有很多擔憂,這是可以理解的。我們來分享一宗個案,學校裏有一幼童,因與家人去沙灘玩水而覺得很快樂,愛上游泳。幼童的母親看到這個情況,就立即為幼童報讀有證書的游泳班。而在兩、三堂游泳課後,幼童就不願再去上游泳班,更對游泳失去了興趣。應否愈早給幼童報興趣班,拿取愈多證書愈好?這是值得深思的。」
如何準備升小一
「許多家長由 K1 就開始擔心升小一的安排,曾經有位母親問我,到底要如何準備?要拿甚麼證書? 小朋友要順利通過面試,我建議各位家長多點與幼童進行親子活動,帶他到公園玩、跑,這些第一身經驗都對幼童有很大的幫助。如果家長有去聽一些小學的簡介會,家長們會發現,證書、履歷表已經不太重要,很多學校都較為着重面試表現,幼童跟老師、校長的對答。愈多的第一身經驗,他們的面試表現會愈好,愈有內容。」
第三位嘉賓是凌葉麗嬋,她有兩個孩子,以過來人身份分享她和她女兒的故事,希望借這個故事對家長有一些啟發。
入名校就等於成功?
凌太為了讓女兒讀到一流的名校,不惜舉家搬遷到港島區,用盡人事關係寫推薦信,成功讓女兒入讀名校。但女兒入讀名校後,並沒有像坊間所言的「一天都光哂」。反之,女兒的成績像滑鐵盧一樣,一落千丈,女兒失去信心,愈學愈壞。
「那時候,我覺得她並不是蠢,只是懶而已。我只是覺得她不用功,不受教。為此,我和我丈夫用盡一切方法,放棄了很多個人享樂的時間,用所有資源、時間去幫她,希望她成才。然而,這令我和她的關係愈來愈差,她覺得好辛苦,我也覺得很疲憊。我努力令她入名校,但卻得不償失。她的成績跟不上,又結識了一班壞朋友,吸毒、割手,最後還差一點跳樓自殺。那時候,我才驚覺我錯了。」
不再強迫孩子
記者看到有些聽眾不禁流淚,為人父母真艱難,凌太補充道:「當我知道她要自殺時,我才發現,我所重視的成績、學業是毫無意義。在她放棄自殺後,我決定不再強迫她,不再強迫她成才,我決定接納她,好好愛她,多鼓勵她。當我不再改變她,給她多一點肯定的時候,她開始重新振作,她說她不想讀書,我和先生都答應了;她說她想去參加馬拉松,我和先生全力支持她。後來,她重新建立自信、自愛,她重返校園,努力讀書,最後以優良成績入讀浸會大學。我說這故事是想大家不要重蹈我的覆轍。」
最後一位講者是邱振明,他為我們介紹了蒙特梭利教育法。蒙氏教育法的特色在於強調獨立,有限度的自由和對孩子天然的心理、生理及社會性發展的尊重。
沒有贏、輸的概念
邱振明是蒙特梭利教育法的專家,「在蒙特梭利教育法裏,並沒有所謂贏和輸的概念。幼童的成長,並不是為了贏或輸,而是在於滿足自己。但這並不代表幼童沒有這概念,當幼童慢慢成長,他會感受到社會上的競爭,而我們應該將這種感受留給幼童自己去發掘,讓他去選擇、讓他自己去爭取自己想要的事物。」
強迫教育的影響
諸位講者都提及到家長競爭、比拼的心態,「當家長有比較、比賽、贏輸的心態時,就會進行一些強迫教育。例如,剛出生不久,就要幼童學游泳,用行路帶綁住幼童,訓練他比其他幼童更早學行,大一點就強迫他讀生字卡等等。 這些強迫教育不但會令幼童對學習失去興趣,這種強迫更會令到幼童不相信別人。」
最差的教育模式:控制加縱容
「最差的教育模式,就是又控制又縱容。當家長想要幼童學習,就強迫他們、控制他們的時間。同時,又沒有訂立規則給他們,變相放縱他們。當家長以控制、強迫教育下的幼童,幼童變得被動。而且亦有研究指出,愈早的強迫教育愈有機會令孩子的反應變得遲緩。而另一方面家長又縱容他們的日常生活的行為,會令他們不懂得自律。這就是最差,卻最普遍的教育模式。」
蒙特梭利教育法
最後,邱振明為聽眾介紹蒙特梭利教育法,這種教育法被受肯定,他建議家長可以參照這種教育法。「蒙特梭利教育法強調愈少的人為因素介入,更多的自然因素介入。在0至3歲,我們應該給幼童更多自然空間,讓他們盡量接觸大自然。大自然本身就很複雜,但複雜中帶有和諧,當幼童對人、對天、對自然有所感受,有所認知的時候,他在生活上的任何情況都能夠處理到。但如果在這段時間,有很多的人為因素介入,例如 iPad、iPhone、閃卡、生字卡單向的認知教育,會影響幼童將來的發展。」
最後,四位講者都認為,作為家長、教育工作者應該多反思,多思考幼兒教育的問題。他們以瑞吉歐教學法創辦人 Loris Malaguzzi 的一首詩《其實有一百》作總結:
「孩子是由一百組成的,孩子有一百種語言,一百隻手,一百個念頭,一百種思考方式、遊戲方式及說話方式;還有一百種聆聽的方式,驚訝和愛慕的方式,一百種歡樂,去歌唱去理解。 一百個世界,去探索去發現。 一百個世界,去發明。一百個世界,去夢想。……孩子有一百種語言,(一百一百再一百)但被偷去九十九種。學校與文明,使他的身心分離。……他們告訴孩子:『遊戲與工作、現實與幻想、科學與想像、天空與大地、理智與夢想,這些事都是水火不容的。』總之,他們告訴孩子:『沒有一百存在。』然而,孩子們則說:『不,其實真的有一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