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何建宗(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食水水質事務諮詢委員會前主席)
韶敏:
你好嗎?紐約已經是夏天了。今年你忙着做博士的論文和實習,無暇回港放暑假,我們都很想念你。不過,你不返港,可能避過了一場為食水含鉛而引起的恐慌。
最近食水含鉛超標事件,引來全港嘩然!「民生無小事」,何況是關乎生命安全問題?事件引發連串政治風波,發酵下來,雖然政府立即成立了三個委員會加以調查,但市民對自己家中每天從水嚨頭流出的食水是否潔淨安全,依然十分擔憂。
化驗結果每日從不同渠道發表,雖然大部分「水辦」中的含鉛量仍然符合了世衛的指引值,但亦有頗多是重金屬(包括了鉛質)超標,亦有居民血液樣本發現含鉛量超越正常水平。
事態發展急轉直下,可能政府部門從來沒有相關的應對準備,在公布和解釋時又不懂得適當解釋,表達得含含糊糊,更加深了市民的疑惑和焦慮。現在社會上沸沸揚揚,不過我發現很多官員、政界朋友和傳媒似乎仍未能掌握到問題的徵要,真的是愈説愈亂!
食水和人體血液內含鉛量「超標」,可能成因頗多,科學調查發現: 除了建材和龍喉污染外,環境污染,如道路上汽車的含鉛汽油排放物、土壤污染中的鉛質、食品如皮蛋中的醃藏調味物質、化粧品如指甲油的成分,甚至乎漁民常用的漁網載重物,都可能是成因。政府成立的調查委員會必須開明而審慎地去追查,才可以科學地追尋到源頭成因。所以,調查委員會必須包括熟悉政府程序、建房的工序運作和管理,也對環境和供水系統有起碼的認識,尤其熟悉工程管線設計和操作的專業人員參加。
另一方面,市民應該對香港水務署多年來辛苦建立的素質監控和保障系統有起碼的信心,因為以香港市務署的儀器、人才和經驗來説,不只是香港無人能及,在國際上亦素享盛譽,十分先進。何況,「每滴水都化驗就無水喝了」,而市面上提供檢測化驗的公司也良莠不齊,儀器和經驗參差。如今安定市民的最佳方案,應是由水務署成立特別工作隊伍(Task Force ,立即選擇一大批深具代表性的樓宇,依按世衛標準,在指定期限中對全港樓宇進行一個大規模的驗水行動,然後交由一個獨立的專家委員會,公正透明地評審鑑定,盡快向社會交代,以穩固現今介入了不少政治因素的社會恐慌。
水務署其實亦早已恆常地在全港樓宇進行抽查,只是樣本數量或不足夠有效降低統計學上的「標準誤差(Standard Deviation)」而已。若以水務署的人力、物力和水平也不肯去做現時建議的安定民心措施,那只會増民間胡亂找不合水平的公司去化驗,製造成更多混亂的資訊吧,務請三思!
謠言止於智者,飲用水的安全標準是怎樣的呢?香港水務署所沿用的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指引值(Guideline Values),其意義與歐盟和北美國家在法律監管制度上訂定的「標準(Standards)」稍有不同。世衛所建議的指引值,主要是根據傳染病學方法(Epidemiological methods),用統計廻歸程式去推算出來的。因此,其「指引值」只是指存在的致病風險,只是一個以回顧式(retrospective)統計方法取得的機會率。 根據世衛指引: 正常成人體重的市民,若飲用符合其指標的食水,連續飲用60年均沒有患上相關疾病的風險。但至於飲用多少年超標的食水,才會引致病患,那就因人因地而異,醫學界必須針對個別䅁例,進行更仔细的診斷和研究,針對性地加以防禦和醫治。所以,現在政府立即為血中含鉛量超標的兒童進行智力評估,據此進行悉心治療這措施是十分對的。歐美國家的含鉛量「標準」,是每公升不可超越15微克,略高於香港引用世衛的參考值每公升10微克;而這些國家就是以此數值作為法律的規範,憑此作為容忍和防治污染行動水平(Action Level)之根據。
明白原理之後,我們或可稍稍放心,因為就算食水是短期及間竭性地超越指引的數值,只要及時發現、及早管控,染患疾病的機會便可壓抑。其實,食水中含鉛份未至於如披霜或山埃般是「毒物」,只要鉛份含量仍未達到每公升二、三百微克的「職安健」水平,未致於有急性疾病。所以,各界向外發布資訊時,務要謹慎,以免增加恐慌。而根據統計學原理,抽驗樣本時最要緊是「具代表性」和「隨機抽樣」,那麽,單取每天最髒的一個樣本,又或最清潔的一個樣本去化驗都不夠科學;而統計的數據愈多,「標準誤差」便愈小!
痛定思痛,我們必須汲取教訓,日後更重視食水的素質監管和供水的安全細節,貫徹「從搖籃到墳墓」這概念,全面實施世衛建議的水安全計劃(Water Safety Plan),全方位地監督管理,以強化Total Water Management,亦即是全面水資源管理計劃。長遠要務,應是素質控制(QC)和素質保證(QA)問題。水務署和香港最大業主的房屋署,真的要加強溝通和監管,也應該主動和商會和專業團體協商,訂定有力可行的約章與專業守則,針對漏洞,防患之蔓延和再生!
英語有云: Take the Lead, 希望政府帶頭,及時Remove the Lead!祝
健康愉快!
健康愉快!
爸爸
2015年7月25日
(原發表於香港電台《香港家書》節目,經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