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有一個音luk5(音同「碌」)的量詞,用來修飾修長或又長又大的物體,如「一luk5竹」(一根竹子)、「一luk5蔗」(一根甘蔗)、「一luk5木」(一根木頭)、「一luk5葛」(此語通常用來諷刺別人遲鈍)。
這個luk5多寫作「碌」,但是「碌」只有石貌、小石、平凡、繁忙等意思(參《漢語大字典》),與修長、又長又大毫無關係。若論本字,luk5實在當作「蓼」。
長大就是「既長且大」
「蓼」的讀書音是luk2(音同「六」),此字早見於上古文獻。《詩‧小雅‧蓼蕭》:「蓼彼蕭斯」;《毛傳》︰「蓼,長大貌。」;又《小雅‧蓼莪》︰「蓼蓼者莪」;《毛傳》︰「蓼蓼,長大貌。」
讀者或者會懷疑,此處所謂「長大」,究竟是「既長(音同「腸」)且大」還是「生長(音同「掌」)成大物」的意思?筆者認為答案是前者。
《漢語大詞典》「長大」(黃氏案︰此條之「長」,音同「腸」)條︰
1. 體貌高大壯偉。
《國語九》︰『瑤之賢於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長大則賢。』
《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劍,中情怯耳。」』……
由此可見,在上古漢語中,「長大」一詞實在可以有「既長(音同「腸」)且大」的意思。我們又不妨看看唐陸德明的見解。
陸氏《經典釋文‧毛詩音義》「長大」條(黃氏案︰指《毛傳》所說的「長大貌」)云︰「長,如字;又張丈反。」所謂「如字」,即該字最常用的讀音,即「長短」的「長」,音同「腸」;而「張丈反」一音,就與《廣韻》‧上聲‧養韻的「知丈切」相同,粵音就是dzœŋ35(音同「掌」)。可見陸德明認為《毛傳》所說的「長大貌」的「長」,是平聲(腸)、上聲(音同粵音的「掌」)兩讀均可,而以平聲(腸)為首選之讀音。
形容詞活用為量詞
另外,我們只要看「蓼」可以重疊成「蓼蓼」一詞(如前所述,「蓼蓼者莪」一句,《毛傳》同樣釋「蓼蓼」為「長大貌」),就可知「蓼」之「長大」必然係「既長(音同「腸」)且大」的意思。何以筆者有此推論?
皆因「長(音「腸」)大」之義可疊,說成「長長(音「腸腸」)大大(的樣子)」,但「長(音「掌」)大」之義不可疊,我們從來沒有「長長(音「掌掌」)大大(的樣子)」或者「長(音「掌」)大長大(的樣子)」的說法。所以當《毛傳》解釋「蓼」字為「長大貌」時,必然是說「長長(音「腸腸」)大大(的樣子)」的意思(「貌」就是「……的樣子」的意思)。(黃氏案︰筆者此說與東漢鄭玄的理解不同,而與唐陸德明的理解相近。)
粵語就是將出自《詩經》的「蓼」這個形容詞活用為量詞,用以修飾修長的東西。形容詞活用為量詞的例子不多,卻不是沒有,譬如「沓」這個形容詞(本義為「語多」──見《說文》「曰部」)就在「一沓紙」裏活用為量詞。由此可見粵語以「蓼」這個形容詞作量詞使用,是不出奇的。
讀音方面,「蓼」由陽入(第九聲)的luk2音轉為上陰入的luk5,這是有例可援的,如「毓」、「煜」二字,中古均音「余六切」(廣韻‧屋韻),本當讀陽入juk2(音同「育」),今讀上陰入juk5(音同「沃」)。
總之,「一luk5竹」、「一luk5蔗」、「一luk5木」、「一luk5葛」的「luk5」,就當作「蓼」。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