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到新加坡旅遊或交流,總喜歡到小販中心(又稱熟食中心)走走吃吃。小販中心可說是新加坡庶民美食聚集地,除了中式餐點,也有馬來菜、印度菜,反映多元種族的社會風情。當地政府興建小販中心將原本在街邊流動的攤販聚集在乾淨、衛生的環境中營業。大清早,整齊排列的熟食檔口已經忙得不可開交,空氣中彌漫着肉脞麵、魚圓麵、椰漿飯、福建蝦麵、炒粿條等美食氣味,道地南洋咖啡的焦香氣息隨風飄散。我最喜歡吃的就是深受新加坡人歡迎的早餐:兩隻半熟蛋,一杯南洋咖啡,再加份咖椰吐司。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助增強社會凝聚
2020年12月,新加坡小販文化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110個小販中心的6000個檔口出售物美價廉的食物,不僅是一日三餐的好去處,更是當地民眾聚集在一起的社區交流空間,也是遊客「打卡」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表示,作為一個包容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人的社會空間,小販中心在促進社區互動和加強社會結構方面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新加坡小販文化面臨各種挑戰。據統計,小販年齡中位數約60歲,面臨「後繼無人」危機。為此,新加坡政府推出「小販發展計劃」,分為訓練、學徒和培育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由現有小販和新入行者參與,旨在加強小販在食物安全和衛生、烹飪技巧、利用社交媒體與顧客互動等方面的技能。第二階段由資深小販負責指導新手參與政府的培育新攤販計劃,進入第三階段者則學習如何鞏固生意。托爾斯泰說:「正確的道路是這樣,吸取你的前輩所做的一切,然後再往前走。」除了繼承傳統美食及手藝之外,也引進新概念,為食客提供更多選擇。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體現了文明多樣性以及人類創造力,加強非遺保護和傳承有助於增強社會凝聚力,建設更具韌性和包容的社會。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承載,非遺保護受到愈來愈多國家重視,並已逐步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中國以多傳統節日而聞名於世。傳統節日的意義是文化傳承,如春節的辭舊迎新、清明節的慎終追遠、端午節的家國情懷、中秋節的闔家團圓等,加強保護和傳承,使其內涵和形式與時俱進,進而陶冶情操呵護文脈,促進民族精神的傳承和弘揚,傳遞社會正能量。
透過儀式豐富傳統與傳承
隨着社會生活的日益多元多變,我們需要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有效的載體來傳承及豐富傳統及文化。每年11月中旬,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紅磡信義學校舉行「成長禮」,校長在禮堂向三年級學生「頒發領帶」,並與六年級風紀隊長示範結領帶,然後六年級學長以「一對一」的方式,在課室教授三年級的學弟學妹縛結領帶;從一個日常生活的小例子,讓大家學習「成長」及「傳承」的意義。
正如《聖經》所說:「這些事你要吩咐人、也要教導人。」(提摩太前書4章11節)以打領帶的口訣教導學生「右帶跨向左帶三次」,就如耶穌問彼得「你愛我麼」,並着他牧養羊群的故事般,鼓勵同學要立志成長,不再打「假呔」,而要打「真呔」。當學兄學姊們教授學弟學妹打領帶時,無論平日多頑皮的學生,在那一刻都變得肅穆認真,體驗了儀式帶來的傳承價值,培育包容及互助,並成為學生的共同記憶。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