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辦腹有詩書──小學中文常識問答比賽的意義

今年初我們構思一個有趣學中文的活動,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是一個面向全港小學的文化教育計劃,鼓勵小學生增加中文閱讀,提升他們對學習中國語文和中華文化的興趣,以達致推廣中文的目的。

由灼見名家主辦,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及多個機構贊助及支持的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將於今年2、3月間啟動,希望到時疫情受控,活動可以如期進行。為什麼我們會有這個構思呢?

語常會在1996年10月成立,目的是就一般語文教育事宜和語文基金運用,向政府提供意見。自成立以來,語常會通過運用語文基金,配合政府、其他諮詢組織和持分者的努力,資助並推行不同的措施,以幫助港人,尤其是學生和在職人士,提升兩文(中、英文)三語(粵語、普通話及英語)的能力。語常會是少數可以接受牟利機構申請項目資助,特別是傳媒過去有不少活動都得到支持。

灼見名家去年初首次嘗試申請一個名為「攝‧寫‧文人」推廣中文計劃,面向初中學生,以舉辦文壇名家講座及實地考察香港文化名人的踪跡為主,9月底正式推出,第一講是由李歐梵教授談五四新文學的時代意義,吸引近400名中學生及老師參加,香港公開大學的禮堂幾乎滿座,氣氛熱鬧。學生在休息時間列隊等候上台請李教授簽名的情景,仍然歷歷在目,令人感動。丁新豹教授親自帶幾十位學生到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尋訪北大前校長蔡元培及其他民國名人之墓及講解歷史,學生上了寶貴一課。計劃的講者包括白先勇、何文匯、楊興安、胡燕青、陳天權、馮珍今。由於今年初爆發新冠疫情,講座與考察改為錄影及網上播放,受惠人數更多,有好幾萬人看過有關視頻,意想不到,對推廣中文發揮一點作用。

作為傳媒,可以做些什麼推動母語學習呢?

自從新高中課程實施以來,中、英、數及通識科是必修科目,沒想到中文竟然成為學生眼中的死亡之科,因為早期文憑試的中文科合格率不算高,很多學生失手拿不到3的成績,便與大學無緣,只能選擇出國升學。部分學生選擇到國際學校修讀IB課程,不選DSE,旨在逃避中文科。我想,在全世界很難找到另一個地方,學生討厭及迴避自己的母語,香港的中文教育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我也常常想,作為傳媒,可以做些什麼推動母語的學習呢?舉辦過給中學生的推廣中文的活動,小學可以做些什麼呢?今年初我們構思一個有趣學中文的活動,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是一個面向全港小學的文化教育計劃,鼓勵小學生增加中文閱讀,提升他們對學習中國語文和中華文化的興趣,以達致推廣中文的目的。

記得七十年代電視有校際常識問答比賽的節目,星辰盃及溫故知新瘋魔很多年輕觀眾,成為一種重視知識的風氣,那種競相搶答的氣氛,令人印象難忘。到八十、九十年代也有類似的文化節目,獲得冠軍的參賽者成為狀元,傳為佳話。1981、82年麗的電視的《大手筆》問答比賽節目面向成年人,有很多中國文化的題目,由陳耀南教授擔任評判,有不錯的收視。九十年代亞視引入英國的《百萬富翁》問答比賽,花樣更多元化,氣氛營造很成功,吸引不少家庭觀眾,收視率很高。單靠一個媒體的力量並不足夠,我邀請了來自全港各大高校中文及相關學系的教授支持我們這個計劃,包括何文匯、鄒嘉彥、單周堯、方梓勳、施仲謀、楊永安、趙雨樂、李雄溪、郭鵬飛、陳瑞端、蔡元豐、張惠及李家文,更邀請了陳耀南教授擔任首席顧問。計劃得到語常會的撥款,也得到多個基金會及企業的贊助和支持,可以順利舉行。

這個面向全港近600家小學的比賽,對象是小四至小六的學生,名額為54隊,從2021年2月底至6月舉行幾個回合,準決賽及總決賽計劃在電視播放,所有賽事安排在Youtube播出,讓全球華人都可以收看,擴大影響力。出題需要專業支援,我邀請了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的團隊幫忙。教大培訓的師資很多擔任小學教師,熟悉小學課程。近年在系主任施仲謀教授的領導下,做了大量推廣中國文化的工作,出版了多本專書,包括三冊《中華經典導讀》及《三字經與現代社會》等,會作為比賽的出題範圍,鼓勵學生多閱讀研習。

我個人最大的願望是希望透過這個比賽,推動社會重視中文的風氣,讓學生從小正確認識中國文化、歷史。小學生的記憶力強,趁早多背誦優美的詩詞歌賦及經典篇章,不是為了考試,而是作為一種終身受用的修養。中學文憑試中文課程剛推出時廢除傳統範文,用西方的語文運用的方式教學,幾年下來,未見其利,學生的傳統文化營養不足,對經典的認識貧乏,考評局終於承認課程設計不理想,重新加入10多篇範文。如果能從小學階段開始讓學生輕鬆學習經典,對提升傳統文化水平必有裨益。

原刊於《明報月刊》,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文灼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