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絕代球王馬勒當拿上周撒手人寰之前,也許他還不見得是萬人敬仰、人見人頌的英雄人物。老馬去年在將至60歲耳順之年的時候,領銜主演一部由獲奬英藉印度裔大師級導演Asif Kapadia執拍的傳紀電影《Diego Maradona》(下稱《馬》),卻未想到這齣電影居然成為他的遺作。
男孩與野狗共餐
馬勒當拿出身於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個貧窮之家,這大家也許都知道,不過,馬家到底有多窮?大家可能只有模模糊糊的感覺,要是找個歷史學家、經濟學人給你念一堆數字,也許你還會頭皮發癢、腦袋變麻。
可是《馬》導演卻聰明地以黑白畫面,用當代那連綿不絕、蔓山遍野的木屋貧窟作背景,當中一組鏡頭,只見一個骨瘦嶙峋小男孩在馬路上邋遢污糟的垃圾堆中撿尋食物,他身旁還有一頭同樣是瘦削骯髒的小狗一齊在連抓帶舔。幼不懂事的小童與無家可歸的野狗,構成這幅令人嘆氣的畫面。
赤貧之下,自有勇夫。當馬勒當拿在青訓班,由小阿根廷人(Argentinos Juniors)把他簽約首度成為職業足球員時,所開出的條件之一,就僅僅是讓他和家人可以脫離路邊的鐵皮寮屋。鏡頭前,小馬靦覥地告訴記者,他想要的只是一個可以讓父母姊妹們同住、「上樓」住大廈單位的機會。可推想,天才當然重要,可是生存的壓力,脫貧的動力,看來也絕對是球員發奮圖強的泉源!
電影的一個高潮,便是「小馬哥」在歐洲第一站的巴塞羅拿經歷不太如意(包括被踢斷腳、打交停賽)的2季之後,在他黃金之年的24歲,豪賭一場,南下意大利當時二流(甚至算得上三流)球隊拿玻里(Napoli FC),成功「鹹魚翻生」。
這一節,可能是電影中最今人感到不安的地方之一,足球產業中的貧富之差、階級之分和部落之恨,原來是可以如此激烈和盲目!意大利傳統是南窮北富,拿坡里球會所處的那不勒斯(Naples),位處鐵靴的南部,雖然是意大利第三大的省市地區(排名在羅馬和米蘭後),但傳統上卻因位置偏遠和經濟落後,遭北方意大利人瞧不起。電影中以不少的篇幅和落墨,道出馬勒當拿因緣際會,為逃避西班牙無情的輿論和惱人的狗仔隊,卻湊上意大利南北社會之爭。
超級巨星:馬勒當拿系列(三之一)
本系列文章:
作者新書《超級巨星經濟學》將於12月由明窗出版,請留意出版日期。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