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新加坡教育的印象,最早由哪裏開始?還記得電影《小孩不笨》中,三個小孩讓大家看到新加坡的教育政策(學校和非學校)如何影響社會上每個人的生活。事實上,新加坡人的國際競爭力有目共睹,該國的教育制度在《2020年IMD世界競爭力年報》中排名第二,而麥肯錫公司在 2007年發表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是全球公認最好的教育制度之一,並一直高踞「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榜首或前列的位置。
學習不是輕鬆的事
學習肯定辛苦!據立法會秘書處資料《香港學生的整體學習時數及身心健康狀況》,本港中小學生一般上課時數為7小時,做功課平均約2小時,每日補習約0.7小時,即每日整體學習時間至少10小時。假若課後需要參加補習班或是課後輔導班,可說是,每天7時出門,晚上7時才回家,一天作息跟上班族沒兩樣。其實上課時間過長,反而消磨學習動力,扼殺了孩子探索個人興趣,以及培養多元能力的機會。適度的休息,才能強化記憶力。
學習不是輕鬆的事,新加坡也一樣。新加坡小學都實行半天上學,學生一般約下午1時便放學。下午的時間留給學生參加多元化的課外活動,換句話說,放學後的時間全歸學生自由支配。優秀的學生同樣要努力學習才能取得優異的學習成績。與此同時,學習宜重效率輕時數,社會應探討如何制定合理學習時數。讓學生健康、快樂成長,寓學於樂,並不意味孩子在課外不需要認真學習,不需要複習,反而可防止成績及學習動力下滑。
社團、體育、生活技能或社交活動都被視為在繁重的學習過程外,用來忙裏偷閒的附加活動。不過我們長大後都知道,最需要老師講課的科目都稱不上是真正的學習,能產生持續性累積效果的學習,往往來自於將知識實際應用在處理新的狀況和問題,或學生為了重要議題進行深入研究,以及同儕之間在各種活動與專題研討的互動。相較於短期的記憶,學習的體驗才能幫助學生培養能力,引發學生邁向不同人生道路的動力。
香港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最後報告(2020年9月)建議闡明「學時」(相對於「課時」)的概念,從而為學校規劃與課程相關的活動提供更大彈性。專責小組認同學習的模式已有所轉變,學生的學習不再局限於課堂和學校內時間(例如電子學習),亦已漸趨多樣。此外,各校校情有所不同,故支持學校更多以「學時」的概念規劃學生的學習。
未來的學校教育,仍須回歸到教育本質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及其後的停課,不但突顯推動課堂以外學習、自主學習及裝備教師適應新教學法的重要性,更促使我們思考基本教育的價值,將領我們邁向未來。教育是一門專業,正在成長中的兒童及青少年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對象,由於學校的教學以班級為單位,一位稱職的教師想要進行有效率的教學與輔導,無論是網上教學或面授課堂均必須從智力、性向、興趣、成就、情意特質等方面,深切了解學生的個別差異和成長需要,始能誘導每個學生從事有意義和多元的學習活動。在整個教育進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個別差異情況,不斷提供符合其發展階段的教育情境,適時給予各種發展機會,使每個學生的潛能得以發揮,並從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感,以加強自信心,保持並增進繼續學習的興趣,促進自我的充分發展。瑞典兒童文學作家林格倫說:「如果學校不能在課堂中給予學生更多成功的體驗,他們就會以既在學校內也在學校外都完全拒絕學習而告終。」
學生具有個別差異,採用一致的教育作為,無法激發學生潛能。未來的學校教育,仍須回歸到教育本質──重視學生的學習。任何教育創新或革新,都要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為基礎。因此,提供學生彈性和適切學習,仍將是重要教育政策之一,如何調整學時、課時、課程、教學、評量與輔導,以適應學生學習需求,值得關注。因些,提供學生個別化、多元化、適應化和彈性化的學時、課時、課程、教學、評量與輔導,將是未來教育政策必須思考的議題。很多「停課不停學」的孩子最想念的當然不單是老師講課,而是和同學一起做動手做,和在操場跑跑跳跳,甚至排排坐吃小吃的時光。視訊無法提供同學間真實的社交互動。這也提醒我們更寬廣的學校價值,並不局限於傳遞知識,幫助孩子發展正向的社會情緒發展,學習經常被忽略的生活技能,也是重要的教育目標。
教育家葉聖陶說:「培育能力的事必須繼續不斷地去做,又必須隨時改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才會成功。」學校為學生最重要的學習場所,讓學生有效學習委實是學校最重要的任務,故教育政策規劃與執行,當以學生學習為優先考量。教育的本質正是「改變」,透過改變現在,我們看到未來的希望。疫情終有一天會過去,香港小學教育的參與者要打破「學習時間長,學生就可以學更多東西」的迷思,考慮一個理想的全日制安排,檢視、反思和調適整校課程規劃,着手改變時間表,以善用學生的「學時」及促進學生全人發展的需要,並考慮課堂以外新的學習模式,真正新的學習世代才算正式來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