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為新高中學制展開的研究和諮詢已有兩年多,其中通識科的改革備受各方關注。正當最後報告快將提交之際,前特首董建華創辦的團結香港基金提出改革通識教育科的建議,當中成員包括有通識之父美譽的陳岡博士。有關的意見隨即產生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當中就評級方法改為「及格」與「不及格」是為爭議的焦點。陳博士不但曾經是資深的通識教師和教學專家,擔任過考評局通識科委員會主席,也曾在教育局領導新高中通識科設計的工作。正因陳博士有如此的毋庸置疑的權威和專業地位,其意見不能被人以「政治化」為藉口加以矮化,故筆者也認為須客觀審視通識科考試評級改為「及格」與「不及格」的建議,在此拋磚引玉,略抒己見。
基金會建議在大學聯合招生辦法(JUPAS)中取消計算通識科得分,通識不再是進入大學計分科目之一,考評成績由現時的七個等級簡化為及格和不及格兩個等級,僅以及格作為升學的最低要求。在今日泛政治化的社會氣氛下,通識科被指與近年社會事件有關,處於風尖浪口,一些教育團體、政界人士、甚至通識老師會將評級改動的建議視為對通識科的打壓,是削弱通識科地位的手段。然而,有參與和留意新高中學制諮詢的人士就應知道,當初社會對通識必修存在極大爭議,故當時其中一種意見正是通識科必修而不必考,又或是只評「及格」與「不及格」。理由是通識科的特質不應與高風險的公開考試掛鈎,以免因考試導向而失去通識科自由開放和多角度地進行思維訓練的原意;也有人認為通識科內容融會貫通各科知識,難以用公開考試作客觀和仔細的評定。最後,教育局未有採納上述建議,但足見通識科考試評級改為「及格」與「不及格」的意見由來已久,是一個從專業角度出發的建議,早在2003至2005年的諮詢期已廣泛討論,其由來跟今時今日的政治問題無關。
至於教師意見方面,早在香港社會變得政治化之前,香港通識教育會在新高中考試進行第一年(2012年5至6月)時,進行問卷調查,獲得117間中學回覆,認為新高中通識科課程內容過多受訪者達94%,同意通識科課程的教學時間不足夠的受訪者有92%,表示同意刪減新高中通識科課程的受訪者有84%,因此香港通識教育會在當時建議通識科維持必修必考,但公開試成績只設不合格、合格、優良三等級。由此可見,在通識科成為政治議題之前,相當部分老師對通識科的推行疑慮重重,而將公開試成績評級加以改革曾經是通識老師的訴求之一,是一個從前線教學角度出發的建議,跟今日所講的政治打壓拉不上關係。
通識科已變成一個政治符號
當然,今日時移世易,各方的意見和立場也有所改變。從政治角度而言,受社會氣氛影響,通識科已變成一個政治符號,各方人士大多不能單從理性和專業的角度看問題,從陳岡博士等人日前提出的改革之後,即受到政治團體及政治化的教育團體反對,可見一斑。再者,2012年的通識老師只是通識新手,當時大多老師都是由其他科目「過檔」通識,只設不合格、合格的等級有助其減壓,由此而帶來的「通識減課節」也可讓他們重歸本科。
但今日的通識老師可能已教了通識十年,不少年青老師更是大學主修通識或相關科目,改革或影響其職業生涯和出路,當中有重大利益關係在內。與此同時,教師在2012年對通識考評疑慮重重,但如今已考了十年,考評局多年將合格率設定在八至九成的高位,為老師紓解了壓力,而且不少老師已將本科教學「操練化」,掌握了教授同學答題的要旨,教學信心有所提昇。
另外,隨着社會轉變,有人認為通識可以提高學生的社會認知,建構公民身份,但只設不合格、合格的等級可能會影響通識科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令功利主義的學生不再重視通識,影響其施行。
從理念的角度,通識科考試評級改為「及格」與「不及格」可以去除考試主導的風氣,阻止學生只重題型訓練,有效防止公開考試令通識變質,令師生更集中於通識科設立的原意,聚焦於各種原有的教學目標和能力培訓。但從現實的角度,通識科考試評級改為「及格」與「不及格」或會改變師生對該科的重視程度,或會令習慣操練考試的老師難以適應,或會令熱心投入本科的通識老師前路茫茫。位處十字路口的通識科,各方要客觀持平討論任何一項改革,實在絕不容易。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