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恐襲通識反思

通識教育科內有個「全球化」單元,老師可借911事件19周年紀念日與學生探討一下國際互動的一些現象。

文章刊出時剛好是911事件19周年紀念日。由於新冠疫情影響,每年都舉行的紀念光柱儀式會取消;是有這個儀式以來的第一次。遂撰文紀念對當日死難者,嘗試從遠方事件反思近日所見。

911恐襲的事實

剛進入新世紀的第一年,公元2001年,兩架被挾持的民航機直接撞入紐約世貿雙子塔;做成衝天大火災、之後更令到雙塔倒塌,當年的情境現在仍可在網絡上重睹。

事件導致幾近3000名平民,包括在世貿返工或開會的人、參觀的外國遊客、救災的紐約市消防員和警察死亡。這事被視為有組織的恐怖襲擊,也是二次大戰後美國本土首次被襲。當日不少港人有機會透過有線電視直播,親眼見證民航機撞進摩天大廈的經過。

同日還有第三架民航機撞向美國國防部所在的五角大廈;另有一個航班因乘客合力反抗而墜下,造成全機人員喪生的空難。

接連的恐襲促使美國號召反恐戰,揮軍阿富汗,推倒塔利班政權。之後,在歐洲多地更引發更多恐襲。隨後幾年間「反恐」成為時尚藉口,大國藉此介入他國內政。

事隔19年,911事件的主腦早已被美軍生擒、並即時撃斃,但事件並無真相大白。除襲擊當日造成大量無辜死傷,往後各地多起恐襲危及大量平民生命和財產。至於歐美派兵去西亞地區滲透或伏撃敵對組織據點,戰火造成士兵死傷和令當地百姓變成無家可歸的難民,甚至因逃避戰亂而枉死。

所以這件恐怖襲擊和往後連串戰事,帶來大量人命損耗、經濟崩潰;部分地方迄今仍然和平無望。

雖然已有不少國際政論家、學者對事件進行探討和研究,但個中因由和脈絡實在很複雜;在基礎教育環境中,絕非可以三言兩語講得清楚前因後果。

從通識角度看911事件

通識教育科內有個「全球化」單元,老師可借這個周年日與學生探討一下國際互動的一些現象。

在美國總統特朗普當選之前,美國政客和商界一直極力推動全球化。因為全球化政策,世界各地的傳統文化習俗,幾乎不是讓出空間就是加以迴避,連社會制度亦或多或少靠向西方模式。

但,為何現時美國政府來個反向,推動「美國第一」?過去全球化政策可曾令美國或她的商界獲取大利益?

發動911恐襲的暴徒來自西亞地區,美國在二次大戰後在這些地區曾做過什麼呢?為何他們懷有這麼大的仇恨,採取這種方式去報復?那仇恨與美國一般平民有何關係,非取其性命不可?

發生這恐襲後,美國一般民眾是否能夠接收到多角度資訊,思考事件原由?有最先進的科技、也有最自由的思考空間,但真的保證到美國國民能持平地分析這事件?當年事件發生時位處遠東的我們,怎樣理解這起恐襲?我們的看法同美國人會相若嗎?

事件發後不久,也曾在通識課堂上與學生提起類似的討論,那時的課程單元是「戰爭與和平」。當時的高中學生都同意這起恐襲是邪惡的事,令大量平民無故喪生。在上網搜尋更多資料後,學生了解到當中涉及的仇恨並非無中生有。好幾十年來美國在當地推動的外交政策、操弄國際政治、挑撥民族不和等等都是累積仇恨的原因。現在回望,那年之後的反恐戰爭,更是為仇恨添薪撥火!

當年,無人會想像到這種仇恨之火,竟會在香港街頭出現!

延伸宏觀視野的需要

新高中課程宗旨要求學生有寬而廣的知識、有獨立思辨的能力、懂得多角度蒐集和分析資訊。雖然我們的新一代擁有接觸全球的基建網絡,但社會鼓勵青少年發展宏觀視野方面著力不夠;不少人固步自封,只會將自己的思想封鎖在既定立場內。

通識科教育科似乎未有協助高中生延伸出更寬而廣的視野和思維。

令人擔心的是,911這樣的人類重大悲劇最後會否只留下幾個數字的標記?

黃冬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