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疫情反覆,去年反送中動亂引致教學時續時斷,12月COVID-19肆虐全球,香港不能獨免,停課不停學,教師學生不容接觸,只能網絡相會,在空氣中溝通;稍微局部復課數周,師生又再相約在視頻。空中授業,學生的學習果效如何,實難掌控,未有互聯網設備的學子們,學習更成障礙。時維9月,又是新學年的開始,教育局早已宣示9月23日前不會恢復對面授課,學習是終身的事宜,多學少學、早學遲學原不是問題,但對人生最重要的一個學習年度的中六學子來說,便是一個難忘的挑戰。
趙明誠與李清照
偶讀《漱玉詞》,想起的卻是易安之夫趙明誠,明誠字德甫,亦作德父,甫通父,男子之美偁也。他是宋徽宗時左僕射(宋時宰相)趙挺之的第三子,德甫少好金石刻詞,是一位古玩文物收藏家、金石家,他曾六遊仰天山、三訪靈巖寺,登泰山頂,搜集了大量的碑文金石拓本及資料,在易安的協助下編撰《金石錄》30卷,其中著錄鐘、鼎、彝器、碑銘及墓誌共2000餘種,並加以辨證考據,是後人研究金文石刻的資料文庫。
明誠在北宋時被譽為汴京第一金石家,溫文儒雅,文采風流。但在任江州知府時遇到叛亂,他翻牆棄城而逃,被朝廷免職。後與易安走到烏江時,易安吟誦早前寫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以責備趙明誠。後來易安知明誠因《金石錄》未完而心有牽掛,二人和好,但明誠數月後因病離世。南宋偏安,易安帶着夫婿所藏文物逃亡南下,多番轉折,文物被盜、被毀,她也曾因訟入獄,到十多年安定下來後,易安用了兩年多,才把《金石錄》訂證完稿,還了明誠遺願,時距明誠病逝21年矣。粵曲有《聲聲慢》一闕,寫的正是明誠病在湖洲任上途中,易安趕往見明誠最後一面,曲以聲聲慢收結,但《聲聲慢》乃易安晚年憶夫所作,似與事實不符,想撰曲者只為煽情矣。
明與誠
古人的名與字常有相關,明誠初見於中庸,「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性之德也」,所以趙明誠字德甫。「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朱熹著曰:「不能即事以窮理,無以真知善之所在也。」為人要明,要把每件事都梳理得清楚,找出事物的真理、真相,不能人云亦云、偏聽偏信。王符《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所以暗者,偏信也。」《易‧繫辭》「日月相推,而生明焉」《疏》「日月中時,徧照天下,無幽不燭,故云明。」明明,察也,明是要能徧照天下,監察是非,要能知微察象,視遠達道。
現今香港的動亂,除了是偏信偏聽以外,還有的是面子問題,錯了也不肯承認,固執在個人的偏見上。固執是要能擇善,善本義是美好、吉祥,從羊、從二言,有二人好言相向之意。但今時世局,人如此,國亦如此,一言不合,惡言相向,不擇手段,屈人以從,則何善之有。
誠乃性之德,人性本善,「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則可以與天地參矣。」「是故君子誠之為貴。」反觀今日,大國總統卻是謊言不斷,惡言滿口;小島議員,多是謊言訛語、謾辭嘩說,無日無之。他們漠視真象,只求個人名利,湮沒良知,但他們總有一群盲從者,不分是非,擾亂打岔,唯恐天下不亂。何時人能明能誠,則天下安矣。
讀《潄玉詞》,戲次易安《如夢令》「年來黑亂疫狂,迷茫無從看透。試問持政人,卻道民情依舊。知否?知否?應是魔張道愁。」
開課伊始,教育工作者若能即事窮理,知善所在,誠身有道,兼聽察微,以示弟子;則莘莘學子自能從師而問,修身立品,成年後雖未必能領袖社群,也不致於胡作妄為、無法無天,令人髮指。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