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暢銷小說改編成電影的《格雷的五十道色戒》,可能會令讀者失望,理由有三:情色文字所給予的無限想像空間,特別是有關性與欲望,在短篇的影像裏總會容易顯得簡化。尤其是對男女角的投射,個別讀者自己或會對號入座私想的對象。二是電影的處理手法平淡,有些對白為了表現少女的稚拙坦白,說出來或提出來都十分基本,觀眾會希望把它們刪掉。三是導演森.泰萊.莊遜的女性主義態度,希望予女角以主體性,不斷抗衡集男性凝視於一身的格雷(富有、權力、駕馭、控制)強制性的協議,與絕對服從的要求。
暢銷情色小說,大都迎合女讀者不自覺的「男性凝視」以及服從式的性想像,而泰萊莊遜卻要表現女角安娜(Ana)的堅持,以延遲同意及不斷質問來使要風得風的格雷難以完全得呈。箇中的張力,當然又是女性幻想裏的議題「浪子終被真愛馴服」。據聞工作人員,包括男主角占美杜倫都對小說劇本起了戒心,特別在拍攝期間,杜倫的女兒剛出生,他便想着如何可以使女兒長大了不看這齣電影。因而他們都因為導演的角度而感釋然,可見1970年代大膽挑禁甚至放浪形骸的情色電影,於今天的荷里活同樣遭到自我調節,剋制及以各種理由加以折衷。
客體化──以心靈擺布世界
泰萊莊遜在訪問中談到反客為主的處理手法;叫人不期然地想及所謂「客體化」的過程。客體化是心靈如何擺佈世界的過程;再因着知識主體的知覺、信念甚至欲望,投射於物件,而使之成為其心目中的客體。有趣的是,常說女人為視覺的對象或壓制的客體,本是涉及男人的信念及欲望的,其描述卻在暢銷的小說中被女性讀者擁抱,並照單全收。
美國人文學者雷斯鮑姆(Martha Nussbaum)曾提出七種對待他人為客體的態度特點。一、工具性:以他人為表達自己個人目的之工具。二、否定他人的自由及自主能力(奇異地,很多人愛在這種否定下愈趨猶豫及放棄自由)。三、怠惰:肯定對方不但沒有行使自由的能力,且行動緩慢,怠懶,甚至無可救藥。四、可取代性:如此的一個對象,既不會行使自主,隨時可予替代而不足惜。五、擁有權:對象屬已所有,可供買賣、命令及指使。六、浮動不居:如此行屍走肉的客體,其自身便缺乏自我界限的意識,甚至身份不明。七、主體性殘缺:其愈趨放棄自我的表現,使人妄顧其感受及其所曾經歷的一切。
難逃出情色凝視框架
蘭頓(Rae Langton)數年前再就客體化議題添加了三點特性,符合了格雷式的要求;把對方的個人性約化為身體的部分(如被虐打的部分);約化為外表及身體提供的各種官能感受;滅去其發聲的權利,不可抗拒或質問。電影中安娜被要求服從,配合的不離以上十點。接受的部分滿足了觀眾的想像,而她卻在其他部分提出刪減與斟酌,最後並全盤拒絕。然而敍述的過程仍難逃出情色凝視的框架,反客為主還不過是灑在碟上的鹽和胡椒。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