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南青山的世外桃源
古美術館
東京青山(Aoyama)的表參道,名店林立,集商業、藝術於一身,時髦奢華中帶着人文氣息,是潮人必到之地。而南青山的根津美術館,位於東京最時尚之地,雖置身鬧市一隅,卻恍如世外桃源。
第一次造訪此館,是在2019年的11月初,卻碰上了休館期,美術館正在預備新的展覽。
這幢古老的美術館,始創者是日本實業家根津嘉一郎,他素有「青山茶人」之稱,不僅懂得做生意,還對古代美術文物深感興趣,收藏的藝術品相當廣泛,除了繪畫、書法、雕刻、陶瓷器、漆器、染織、茶具、手書經文、佛教美術,還涉及金屬工藝品、鎧甲等兵器,以及中國古代青銅器和刀劍等。
根津於1940年1月逝世,第二代根津嘉一郎(原名藤太郎),繼承父親遺志,在1940年設立根津財團,美術館於1941年開業,所在地原是江戶時代(1603-1868年)河內國丹南藩的藩主高木家的別墅,根津家族於1906年購入。美術館經多次擴建和改建,現時新的展館,於2009年重開。
重訪之日,已是12月中下旬,天氣冷得多了。那天,天色陰暗,一直下着雨,才不過下午二時,已是黑黯黯的……從地鐵表參道站鑽出地面,微雨中,打着傘,沿着表參道向右走,匆匆走過Prada、Comme des Garçons,設計奇特的建築,菱形透明玻璃外牆結構、波浪形的玻璃櫥窗,張揚而觸目……
和風大宅
再往前走,不遠處,洋溢着和風的現代大宅,低斜瓦房屋頂在竹樹後隱現……建築大師隈研吾設計的美術館,低調而謙虛地出現眼前。
從大門走進去,讓行色匆匆的訪客,放慢腳步,是「月之石舟」,我們可以將心中的雜念,如同石子般,寄放於此。緊接着的,是一道長長的迴廊⋯⋯隔着小碎石,一側是由竹林編排而成的竹牆,櫛比鱗次,而另一側,卻是一列樹陣,綠竹漪漪,踏在灰黑色的石板路上,讓人心神逐漸靜斂下來,想起了「美秀美術館」(Miho Museum)前的隧道,兩種迥然不同的建設材料,卻同樣地漾着詩意,為整個空間增添想像,也教人想起步入「豐島美術館」(Teshima Art Museum)前的山中小路,讓人心澄意淨,為稍後的美術之旅,掀起序幕。
建築師將他對大自然那份尊重,結合個人的創意,打造了這棟美術館,他經營的不單只是一幢美術館,而是開闢了一個滌盪心靈的流動空間。
購票之後,走進美物館內的展館,展覽大廳中寬大的落地玻璃,將戶外庭園的景觀,引進室內,創造內外空間視野相通的開闊感,而且成了藝術藏品最美的背景。
美術館佔地20000平方公尺,而庭園就約有17000平方公尺。展覽館連地下共三層,廣大的展覽空間,分成六個展室,主要為書畫、漆器、陶瓷、佛像、青銅器、茶具等,藏品則以日本、朝鮮及中國為主。據說,開館之初的藏品為4000多件,現時已增至約7000餘件,全是根津家族的私人收藏,其中被列為國寶級的藏品有七件,而重要文化財也有87件之多。
日本茶道與江戶茶人展
茶禪一味
談及日本茶道,不得不提的是有「開山祖」之稱的村田珠光(1423-1502),其後歷代茶人,幾乎都參禪,而茶道也被認為是「在家禪」的一種,有「茶禪一味」之說。而無人不曉的茶聖千利休(1522-92),則於18歲時拜武野紹鷗(1502-55)為師,紹鷗是珠光的再傳弟子,在茶道史上承前啟後。紹鷗去世後,利休已經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茶人。利休繼承珠光、紹鷗的衣缽,追求「本來無一物」的禪道境界,將「侘茶」的境界推向頂峰。現化人所習茶道相關的泡茶法、茶具、茶室、茶湯等,均依循當時利休所立下的典範。
1574年,織田信長聘請他做「茶頭」(茶道師傅),信長死後,利休轉而侍奉豐臣秀吉。由於利休的茶名日盛,隱然有壓倒秀吉之勢,遂埋下殺身禍根。利休70歲時,被秀吉藉故下令剖腹而死。
千利休的後人,各自建立茶室,分為「表千家」、「裏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三流派,通稱為「三千家」。「三千家」在江戶時代,繼續以茶道正宗的身份世代相傳,直到今天,仍是日本茶道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三大流派。
茶道中使用的茶道具種類繁多,其中最具有藝術價值的,主要有茶釜(燒水用的鍋)、茶入(茶罐)和茶碗,另有掛軸、花入(花瓶)、香盒,以及茶杓、水注、水勺等。
在眾多茶道具中,茶碗是陶製的,直接體現了日本陶器工藝的成就。日本第一個專為生產茶道具而設計的陶窯,就是在利休的指導下建造的「樂窯」。根據色彩的不同,樂窯茶碗分為「黑樂」和「赤樂」茶碗。事實上,茶道作為藝術,已與書畫、園林、建築、雕刻、飲食藝術,以至陶器、漆器、竹器等融為一體。
川上不白
正在美術館地下展示室1-2的特別展,是紀念川上不白誕生300年的「江戶の茶の湯」(Special Exhibition: The Tea Ceremony in Edo)。
川上不白(1719-1807),是江户中期的茶人,「不白流」的始創人。他曾隨大徳寺大龍和尚參禪,15歲時拜表千家七代如心齋(1705-1751)為師,繼承利休的道統。32歲時,隨表千家從京都遷往江戸(東京),致力於發揚千家的茶道,並獲得江戸千家「一流茶人」之美譽。他在如心齋門下接受茶道訓練時,曾記錄了不少茶道故事,名為《不白筆記》。
是次展覽分為七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序幕:如心齋與不白」,除了展出師徒畫像,還有如心齋的「赤樂茶碗」和「黑樂茶碗」,以及不白的「赤樂茶碗」和「赤黑一雙茶碗」,都是難得一見的極品。策展者以樂窯茶碗巧妙地掀起展覽的序幕,確是別具心思。
第二部分為「從如心齋到不白」,展現不白如何隨師修習茶道,並走上獨立之路。展品有書畫、書信,亦少不了茶道具,最美的就是第一代的陶匠——長次郎所製的「黑樂茶碗」(插圖1),從他開始,歷代茶人一直夢寐以求的就是樂窯茶碗。
第三部分「不白之茶道及其在江戸之活動」,則從不白學習茶道的基礎說起,展出他的書法,其中以「七事式之偈頌」最能揭示茶道與禪的關係。裏千家的第八代又玄齋,為重新確立茶道的本來面目,與其兄表千家第七代如心齋,一起創立茶道七事式。此七事名為「花月、且座、回炭、回花、茶香服、一二三、員茶」。無學宗衍禪師為此七事作一偈頌(註),寥寥數語,警醒修習茶道之人,茶非游非藝,悟得一味清淨法喜的禪悅,方為修茶之終極境界。
川上不白既是茶人,也是詩人,此處展出《不白翁句集》,還有國寶級藏品清拙正澄法師的墨蹟《遺偈》,正澄法師(1274-1339)是元代福州人,52歲時東渡日本,他臨終前留下遺偈:「昆嵐卷空海水立,三十三天星斗濕;地神怒把鐵牛鞭,石火電光追莫及。」(插圖2)闡述悟道之妙諦,書法亦不拘一格。
第四部分「不白流之推廣」,展出「不白流」弟子的資料,如《茶人家譜》,另有多件茶道具展品。第五部分是「不白的茶具」,較著名的有漆器茶罐「雞頭蒔繪棗」(插圖3)、木雕香盒、鐵製茶釜,另有不白所作的「赤樂茶碗」(插圖4)、茶杓、茶罐……
茶室壁上的書畫掛軸,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第六部分是「不白的書畫」,展出的畫作,題材離不開花鳥禽木,如雞、鹿、龜鶴、燕子花、柳、鴉鷺等,足以反映其個性。如《絲瓜圖》(插圖5),由中村芳中繪畫,川上不白題字,字體秀雅。
第七部分是尾聲,介紹與「不白流」相關的「近代茶道流派」,展品包括石塚派的The book of Tea、茶會記;濱町派的圖錄、茶碗;岐部派的茶杓,以及孤峰庵派的盛水器「耳付水指」(插圖6)等。
從展覽室走出來,不禁想起電影《日日是好日》,說的正是茶道的故事。在片中,茶道老師在茶室內掛上的書畫,隨着四季而變,屋外的庭園,四時之景亦不同,春天櫻花綻放、秋季楓葉漸紅……茶道中使用的茶碗,甚至伴茶的「和菓子」(日式點心),也隨着季節而變,如1月的點心與新年的喜氣相應,2月的點心則配合早春的梅花,不同的點心,內蘊的情緒亦各異,品茶的同時,亦突出了季節感。茶藝精神,與茶室內外的佈置息息相關,品茶的陶器、茶室內的書畫,以至庭園的園藝,全都成了茶道的重點。
註:茶道七事式偈頌
- 花月:互換機鋒看仔細
- 且座:是法住法位
- 回炭:端的底看漸
- 回花:色即是空凝思量即背
- 茶香服:干古干今裁斷舌頭始可知真味
- 一二三:修證即不無污染不得
- 員茶:老倒疏慵無事日 閒眠高卧對青山
東京行旅二之一
本系列文章: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