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前本欄在論及行為準則(文化探討第四層次),後來論及專業操守即專業內部的行為準則,於是觸及教師的專業操守。中間被時事打斷,本文繼續探討新形勢下的教師操守。前文追溯了《香港教育專業守則》初期誕生的過程,也探討了一般專業操守的原理。
負責「看守」《守則》的「教育人員專業操守議會」,不斷嘗試完善《守則》。經過歷屆的努力,於2016年擬定一份《修訂稿》,條文內容與1990年的版本比較,改動甚微。但是(一)在原來條文中提煉出一些「原則」,讓《守則》的精神更加突出,並因此將條文重新分類排列;(二)根據歷年處理的案件,附加另外一個《實務指引》,類似普通法的先例,但是註明只是作為以後研判案件的參考。
前文沒有涉及《守則》的具體內容。《守則》的詳細內容,讀者可以在教育局的網頁上觀全貌。《修訂本》還未定稿,這裏就按1990年的版本,引用討論。在1990年《守則》發表的時候,「政治」不在學校與教師的專業雷達熒幕上。本文試從整體原理的角度,探討在各方政治壓力之下,如何尋找教師專業的操守定位。先探討兩個問題:愛護學生、推廣民主。還有其他,以後再探討。
愛護學生 專業至要
第一、「在執行專業職務時,應關心學生的安全」。愛護學生,保護學生。這點應該無可爭議。2014「佔中」之後,教育2.1與中學校長會合作做過一個調查,教師們幾乎是完全一致的首要關注,是學生的安全。這應該是教師的專業天職。不管是和平時期,還是滿街抗爭,都是如此。許多教師,時刻與學生保持線上聯絡,「知道他們深夜回到家,才放下心來」。
不少學生,在家裏沒處傾訴或者依賴,教師變成了他們最信得過的人,也使教師成為最可以告以行踪的人。可以說,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承擔了家長的職責,但又責無旁貸。
關心學生的安全,並不限於人身,也包括他們的心理健康。許多教師,花了許多業餘的時間,不厭其煩地與學生保持溝通,為他們提供輔導。關心學生,愛護學生,這應該是教師專業恆長的、永遠持有的行為準則。
當然,愛護學生,除了身體與心理的健康安全,還有其他方面,正是社會目前最關心的,也是教師們最感困惑的。筆者在此嘗試在不涉及個別事件的前提下,提出三點觀察:
專業教師愛護學生,不會把學生作為宣洩政治激情的對象。教師可以有自己的政治見解,但是不可以把教材、作業、考評、與其他教學活動作為表達自己政治激情的機會。這是不負責任的任性行為,為專業教師所不齒。
專業教師愛護學生,不會把學生綁上眼前政治爭鬥的戰車。政治爭鬥是短期的,也不是專業教師的基本職責。忘記了對學生長期成長的專業職責,而把學生放在風險莫測的政治漩渦裏面,任由學生受到傷害,應該受到譴責。
專業教師愛護學生,不會向學生散播仇恨的意識。教育的基本責任之一,是讓學生學會與人相處,特別是與自己不一樣的人。在學生心中種下仇恨的種子,將會為學生帶來終生的心理陰影。這是一種不能容忍的傷害。
尊重別人 民主要義
第二、《守則》有條文:「應培養學生民主精神,教育學生尊重他人」;「應致力培養學生的自由、和平、平等、理性、民主等意識。」這也是恆長的教師專業準則。這裏專門討論一下「民主」。因為社會運動,也許「民主」變成了一個敏感的詞。有些人不知不覺地,以為以民主為政治口號的,是一類人;而另外的人都是不講「民主」的非我族類;又或則不同政見者忌稱「民主」,以為「民主」是某個政治派別專有。
許多人也許不知道,在內地到處可見的標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裏面就有「民主」。這是2012年提出來的,而《守則》是1990年制定的。
《守則》的不斷修訂,都保存了有關「民主」的條文。「培養學生民主精神」是與「教育學生尊重別人」相提並論的,也可以說是同義的。
現在常常聽到「香港核心價值」,卻很少聽到闡釋;沒有弄清「香港核心價值」,就任意呼籲要恢復「香港核心價值」。
筆者作為教育工作者,從專業立場出發,就不可能從近期的政治事件中,去尋找「香港核心價值」的真諦。筆者認為,香港的「核心價值」,就是「尊重別人」。香港人一往的特點,是對於任何一件事,隨便你抱有什麼觀點,都無所謂;雖然意見會有分歧,甚至相反,大家都能包容,毫不影響互相之間的相處。
包容異見 民主真諦
筆者的分析:這不是因為香港人天生特別有涵養。而是因為香港是一個自由市場,講究的是資本主義經濟崇尚(或者說「應該崇尚的」)的自由平等的競爭。因此在意識形態上,沒有「對」與「錯」的概念,更沒有敵對政治的意識。長期以來,甚至香港人以不必有「政治正確」而自豪;而「政治正確」,不論是看得到的,潛在的,在其他社會比比皆是。
2014佔中以來,社會撕裂了。甚至一個家庭裏面的成員,都會撕裂。什麼叫「撕裂」,就是容不得有不同的意見,只有「我對」與「你錯」;直至把所有異己的意見,統統當作是敵對的意見。過去一年,這種「撕裂」更加嚴重;不只是意見的敵對,而且不斷尋找敵人,成為仇恨的對象。甚至以「革命」之名,付諸行動、暴力、破壞。
一位商界的領袖私下說:「我們被迫在兩方面的政治壓力下生活;而中間的空間,正在愈來愈縮窄。」
這裏,對於教育專業,有什麼啟示?筆者得到的啟示,就是我們再也不能跟着社會上的政治動盪而團團轉。筆者一直認為,對我們學生往後的生命來說,看得到的政治變幻,是極為短期的;而學生的一生,是漫長的。作為教育工作者,不能因為短期的政治爭鬥,而犧牲了學生的長遠福祉。
「民主」,不等於就是政治制度。《守則》在多處提到,對學生、對同事,「不因種族、膚色、性別、語言、信仰、宗教、政見、國籍、地位、職能或其他身分等等而加以歧視。」這也是民主的基本概念。為什麼要有憲政民主,就是因為對同一事物,人們會有不同的見解和利益,只有靠憲政(選舉、投票、表決)來解決。假如大家有同一的見解與利益,就不需要「民主」了。就教育來說,學生學習「民主」的焦點,不應該是政制,更不應該是眼前的政治爭鬥,而是「民主」的核心價值——尊重別人。也就是說,承認差別,而且尊重差別。香港要回到正規,這是唯一出路。
筆者認為,這是專業教師做得到的。最近有朋友研究各地的通識教育,原來加拿大有這樣的界線:討論政治,應該避開眼前的熱點,而可以探討已經「成熟」(mature,也就是已經過去了的)的事件(大意)。裏面有深刻的智慧。
有論者認為因為要推崇民主,因此就要一攬子認同目前以「民主」為口號的一切行動,也就是隱含暴力、破壞、癱瘓、攬炒……這就離「民主」愈走愈背道而馳了。這樣做,是剝奪了學生認識「民主」真諦的大好機會。假如我們的學生真的如此認同「民主」,那才是香港真正的淪陷。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並稍作修訂。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