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文摘自1962年12月2日、錢穆先生在香港調景嶺慕德中學的演講,原載於新亞書院《生活雙週刊》五卷十五期。錢穆(1895—1990年),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史學四大家」;代表作品 《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等。
讀書培養人生的情趣和境界
人生要過得愉快、有趣味,這需用工夫去培養。社會上甚至有很多人怕做人了,他覺得人生乏味,對人生發生厭倦,甚至於感到痛苦。
譬如我們當教師,有人覺得當教師是不得已,只是為謀生,只是枯燥沉悶,挨着過日子。
但當知:這非教師做不得,只是他失了人生的情趣了。
今試問:要如何才能扭轉這心理,使他覺得人生還是有意義有價值?這便得先培養他對人生的情趣;而這一種培養人生情趣的功夫,莫如好讀書。
要知人生境界別有存在。這一層,或許對青年人講,一時不會領會,要待年紀大了、經驗多、讀書多才能體會到此。
我們不是總喜歡過舒服快樂的日子嗎?當知人生有了好的高的境界,他做人自會多情趣,覺得快活舒適。若我們希望能到此境界,便該好好學做人;要學做人,便得要讀書。
為什麼讀書便能學得做一個高境界的人呢?因為在書中可碰到很多人,這些人的人生境界高、情味深,好做你的榜樣。他們是由千百萬人中選出,又經得起長時間的考驗而保留以至於今日。
像孔子,距今已有2600年,試問中國能有幾個孔子呢?又如耶穌,也快達2000年;其他如釋迦牟尼、穆罕默德等人。為什麼我們敬仰崇拜他們呢?便是由於他們的做人。
當然,歷史上有不少人物,他們都因做人有獨到處,所以為後世人所記憶,而流傳下來了。說到此,我們當再進一層來談一談讀書的選擇。究竟當讀哪些書好?我認為:業餘讀書,大致當分下列數類:
讀修養類的書
所謂修養,猶如我們栽種一盆花,需要時常修剪枝葉,又得施肥澆水;如果偶有三五天不當心照顧,便決不會開出好花來,甚至根本不開花,或竟至枯死了。栽花尚然,何況做人!當然更須加倍修養。
中國有關人生修養的幾部書是人人必讀的。首先是《論語》。切不可以為我從前讀過了,現在毋須再讀。正如天天吃飯一樣,不能說今天吃了,明天便不吃,好書也該時時讀。
再次是《孟子》。孔孟這兩部書,最簡單,但也最寶貴。如能把此兩書經常放在身邊,一天讀一二條,不過花上三五分鐘,但可得益無窮。
此時的讀書,是各人自願的,不必硬求記得,也不為應考試,亦不是為着要做學問專家或是寫博士論文;這是極輕鬆自由的,只如孔子所言「默而識之」便得。
只這樣一天天讀下,不要以為沒有什麼用;如像諸位毎天吃下許多食品,不必也不能時時去計算在裏面含有多少維他命,多少卡路里,只吃了便有益;讀書也是一樣。這只是我們一種私生活,同時卻是一種高尚享受。
孟子曾說過:「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連做皇帝王天下都不算樂事;那麼,看電影、中馬票,又算得什麼?但究竟孟子所說的那三件樂事是什麼?我們不妨翻讀一下孟子,把他的話仔細想一想,那實在是有意義的。
人生欲望是永遠不會滿足的;有人以為月入200元能加至250元就會有快樂;哪知等到你如願以償,你始覺得仍然不快樂——即使王天下,也一樣會不快樂。
我們試讀歷史,便知很多帝王比普通人活得更不快樂。做人確會有不快樂,但我們不能就此便罷,我們仍想尋求快樂。
人生的真快樂,我勸諸位能從書本中去找;只化三兩塊錢到書店中去,便可買到論語孟子;即使一天讀一條,久之也有無上享受。
還有一部《老子》,全書只五千字。一部《莊子》,篇幅較巨,文字較深,讀來比較難;但我說的是業餘讀書,盡可不必求全懂。
要知:即是一大學者,他讀書也會有不懂的;何況我們是業餘讀書;等於放眼看窗外風景,或坐在巴士輪渡中欣賞四周景物,隨你高興看什麼都好,不一定要全把外景看盡了,而且是誰也看不盡。
還有一部佛教禪宗的《六祖壇經》,是用語體文寫的,內中故事極生動,道理極深邃,花幾小時就可一口氣讀完,但也可時常精讀。
其次,還有朱子的《近思錄》與陽明先生的《傳習錄》。這兩部書,篇幅均不多,而且均可一條條分開讀。愛讀幾條便幾條。我常勸國人能常讀上述七部書。中國傳統所講修養精義,已盡在其內。而且此七書不論你做何職業,生活如何忙,都可讀。
如果大家都能毎天抽出些時間來,有恆地去讀這七部書,准可叫我們脫胎換骨,走上新人生的大道去。
讀欣賞類的書
風景可以欣賞,電影也可以欣賞,甚至品茶喝咖啡,都可有一種欣賞。我們對人生本身也需要欣賞,而且需要能從高處去欣賞。最有效的莫如讀文學作品,尤要在讀詩。
這並非要求大家都做一個文學家,只要能欣賞。諺語有雲:「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
詩中境界,包羅萬象;不論是自然部分,不論是人生部分,中國詩裏可謂無所不包;一年四季,天時節令,一切氣候景物,乃至飛潛動植,一枝柳,一瓣花,甚至一條村狗或一隻令人討厭的老鼠,都進入詩境,經過詩人筆下暈染,都顯出一番甚深情意,趣味無窮;進入人生所遇喜怒哀樂,全在詩家作品中。
當我們讀詩時,便可培養我們欣賞自然,欣賞人生,把詩中境界成為我們心靈欣賞的境界。如能將我們的人生投放沉浸在詩中,那真趣味無窮。如陶淵明詩:犬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這十個字,豈非我們在窮鄉僻壤隨時隨地可遇到!但我們卻忽略了其中情趣。經陶詩一描寫,卻把一幅富有風味的鄉村閒逸景象活在我們眼前了。
我們能讀陶詩,盡在農村中過活,卻可把我們帶進人生最高境界中去,使你如在詩境中過活,那不好嗎?又如王維詩: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
諸位此刻住山中,或許也會接觸到這種光景:下雨了,宅旁果樹上,一個個熟透了的果子掉下來,可以聽到「撲撲」的聲音;草堆裏小青蟲經着雨潛進窗戶來了,在燈下唧唧地鳴叫着。
這是一個蕭瑟幽靜的山中雨夜,但這詩中有人。
上面所引陶詩,背後也有人。只是一在山中,一在村中;一在白天,一在晚上。諸位多讀詩,不論在任何境遇中,都可喚起一種文學境界,使你像生活在詩中,這不好嗎?
縱使我們也有不能親歷其境的,但也可以移情神游,於詩中得到一番另外境界,如唐詩: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那不是一幅活的人生畫像嗎?那不是畫的人,卻是畫的人生。那一幅人生畫像,活映在我們眼前,讓我們去欣賞。
在我想,欣賞一首詩,應比欣賞一張電影片有味,因其更可使我們長日神遊,無盡玩味。不僅詩如此,即中國散文亦然。
諸位縱使唯讀一本唐詩三百首、唯讀一本古文觀止也好;當知我們學文學,並不為自己要做文學家。因此,不懂詩韻平仄,仍可讀詩。
讀散文更自由。學文學乃為自己人生享受之用,在享受中仍有提髙自己人生之收穫,那真是人生一秘訣。
讀博聞、新知、消遣類的書
博聞類:這類書也沒有硬性規定;只求自己愛讀,史傳也好,遊記也好,科學也好,哲學也好,性之所近,自會樂讀不倦,增加學識,廣博見聞,年代一久,自不尋常。
新知類:我們生在這時代,應該隨時在這時代中求新知。這類知識,可從現代出版的期刊雜誌上,乃至報章上找到。這一類更不必詳說了。
其實廣義說來,上面所提,均可作為消遣;因為這根本就是業餘讀書,也可說即是業餘消遣。但就狹義說之,如小說、劇本、傳奇等,這些書便屬這一類。如諸位讀《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可作是消遣。
上面已大致分類說了業餘所當讀的書。但諸位或說生活忙迫,能在什麼時讀呢?
讀書是高的享受、好的娛樂
其實人生忙,也是應該的;只在能利用空閒,如歐陽修的三上,即:枕上、廁上和馬上。
上床了,可有十分一刻鐘睡不着;上洗手間,也可順便帶本書看看;今人不騎騾馬,但在舟車上讀書,實比在馬上更舒適。
古人又說三餘: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余,陰者晴之餘。現在我們生活和古人不同;但每人必有很多零碎時間,如:清晨早餐前,傍晚天黑前,又如臨睡前;一天便有三段零碎時間了。
恰如一塊布,裁一套衣服以後,餘下的零頭,大可派作別的用場。另外,還有週末禮拜天,乃及節日和假期;尤其是做教師的還有寒暑假。
這些都可充分利用,作為業餘讀書時間的。假如毎日能節約一小時,十年便可有3600個小時。
又如一個人自30歲就業算起,到70歲,便可節餘14400個小時,這不是一筆了不得的大數目嗎?
現在並不是叫你去吃苦做學問,只是以讀書為娛樂和消遣,亦像打麻雀、看電影,哪會說沒有時間的!如果我們讀書也如打麻雀、看電影般有興趣、有習慣,在任何環境任何情況下都可讀書。
這樣,便有高的享受,有好的娛樂,豈非人生一大佳事!讀書只要有恒心,自能培養出興趣,自能養成為習慣,從此可以提髙人生境界。這是任何數量的金錢所買不到的。
原刊於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