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性科技的影響
在過去,每項科技革命都有顛覆性,會引發社會反應,最終帶來社會轉變,因此使科技發揮最大的功效。1970年代初期以來,我們經歷資通訊科技革命(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Revolution)。拜微處理器及個人電腦之賜,巨量運算(mass computing)得以普及,才能促成這場革命。如今,這方面的科技囊括人工智慧、量子計算,觸角更伸到國際貿易、基因療法等,使這些領域更加擴大。由於商品、服務、資本及人力市場日益融合,資通訊科技革命跟着傳播到世界各地。每個國家都經歷過這樣的顛覆,而且不時遭遇毀滅性的風暴,像是2007至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與隨之而來的經濟大蕭條。現在我們看到的則是極左派和極右派的民粹反應,然而必要的社會變革尚未發生,這也是為何很多人對未來感到絕望。我們正處於人類歷史上的關鍵時刻,一旦選擇錯誤,人類經濟發展的列車就可能脫軌。
本書就是要探討支撐社會的三大支柱,以及如何讓這三根支柱保持平衡,社會才得以繁榮興旺。其中兩根支柱想必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國家和市場。探討這兩根支柱的書籍已經汗牛充棟,有些書認為國家最重要,有些則傾向市場很重要。但全都忽略第三根支柱:社區,也就是社會層面。我希望重新引起討論。如果科技的快速轉變或經濟災難(如蕭條)使其中一根支柱變得太弱或太強,那就會失衡,而社會必須找到新的平衡。過渡時期也許會很痛苦,但過去社會一次又一次的通過考驗。本書要探討的核心問題是,我們如何面臨持續顛覆的科技和社會變革,讓三大支柱恢復平衡。
我認為,今日世界各地很多經濟和政治問題,包括民粹式民族主義和左派激進運動的興起,都可追溯到社區的式微。國家和市場雙雙擴大影響力與勢力範圍,相形之下,社區面對科技變革猛烈不均的衝擊力道根本招架不住。重要的是,許多問題的解決方法就是讓功能失調的社區恢復健康,而非箝制市場。如果使支撐社會的三根支柱恢復平衡,不但對社會有利,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由市場民主體制才能長治久安。
為何社區依然重要?
對遠古人類而言,部落就是他們的社會,他們的國家、市場和社區融合為一體。所有的活動都在部落裏進行,包括養育兒女、生產、食物與物品的交易、老弱病殘的救助等。能做與不能做的事都是由長老規定與執行,長老還會命令戰士保護土地。然而如本書第一部的描述,隨着時間流轉,市場和國家後來都脫離社區了。透過市場與遠方的社區交易,使人人得以專事自己所長、富足安康。國家握有來自國內眾多社區的權力與資源,不只可以管制市場,也能在管轄區內執行法律,同時保護領土,抵禦敵人入侵。
到了近代,市場與國家不只是與社區分離,甚至一再削弱傳統社區內部的連結。社區有些功能不再提供,舉例來說,過去在未開發的偏遠地區,產婦分娩都靠鄰居幫忙;今天,大多數的婦女在產兆出現時會住院待產,儘管鄰居樂於相助,她們寧可選擇專業的產科醫師。以日常生活為例,如果鄰居是沒車的老人家,必須出門採買東西,我們都很樂意載她一程;現在,她可以上網訂購日常用品。又或是從前有人家裏失火,街坊鄰居都會幫忙重建房子;今天,屋主會請領火災保險理賠金,請專業建商來重建住宅。事實上,根據已開發國家的建築法規,請鄰居幫忙重建房屋可能會違法。
在現代社會,社區依然扮演許多重要角色。這是緊繫每個人的真實人際網絡,讓人們有認同感,而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存在感也取決於我們對周遭人的影響。我們透過參與地方治理機構,如家長會、學校董事會、圖書館委員會、社區守望相助委員會,以及市長、議員、里長的選舉,而有自主的感覺,能直接掌控自己的生活,讓地方公共服務能做得更好。重要的是,儘管我們有公立學校、政府安全網、商業保險等正式組織結構,仍有許多漏洞需要由好心的鄰居來填補。例如住在我家附近的工程師利用餘暇當我兒子的數學家教、左鄰右舍為了貧困的家庭募集食物和衣物,這些都是社區彌補正式組織結構不足的實例。有鑑於社區日益重要,健全的現代社區努力強化社區連結(如透過社交聚會與社區協會),才能與市場與國家互相抗衡。
經濟學家申堤(Raj Chetty)與韓德倫(Nathaniel Hendren)試着計算小孩在良好社區成長對經濟的影響。他們檢測年幼時曾搬遷到另一個社區的人賺到的所得。具體來說,把較好的社區與較差的社區拿來比較。修正父母的所得條件後發現,在良好社區成長為永久居民的人,平均收入要比在較差地區成長的人高出一個百分點。申堤和韓德倫發現,如果父母在孩子幼小時從較差的社區搬遷到較好的社區,成長每多一年,收入就會比在較差社區長大的孩子多0.04%。換言之,如果父母在孩子出生時就搬到良好的社區,直到孩子20歲,與在較差社區長大的孩子相比,收入差異將高達80%。
他們的研究顯示,搬遷到較好的社區(以未來收入來衡量)對子女會有很大的幫助。因此,社區的確重要!除了生養我們的父母之外,影響我們經濟前景最大的外在因素或許就是社區。重要的是,申堤和韓德倫的發現可以運用在單一孩童的移居,畢竟讓整個貧窮社區的孩子遷移到另一個地區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貧窮社區應該在原地努力尋求發展之道,盡可能留住最好、最聰明的人才。這就是本書要探討的一大挑戰。
社區可制衡聯邦政府
健全的社區還有其他優點。社區自治機構可以作為盾牌,抵抗聯邦政府的政策,因此可以保護少數人士免受多數暴力的侵害,制衡聯邦政府的權力。美國與歐洲的庇護社區(sanctuary communities)為了保護無證件的移民,拒絕與國家移民當局合作查緝與遣返移民。而在前美國總統的執政下,亞利桑那州堅持反其道而行,對無證件的移民執行最嚴苛的移民法令。
如果每個社區只挑選偏好的法律來遵守,國家就不能運作。然而,聯邦政府若能下放一些立法權給社區則是件好事,特別是社區間意見嚴重分歧的法令。
社區是現成的政治動員結構
社區在現代市場民主政體中的一個關鍵作用,就是讓有抱負的政治人物在此歷練。回想一下,奧巴馬就是社區組織者(community organizer),社區本身就是現成的政治動員結構。再者,國家巨獸和大企業可能狼狽為奸,衍生出貪污和親信干政等弊病,以社區為基礎的社會運動才能與之抗衡。其實,正如我們會在書中看到,健全的社區對採用市場經濟的民主政體至關重要。也許這就是為何像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等極權主義運動,企圖以民族主義或無產階級主義來取代社區意識。
總之,即使我們今日身在人際關係疏離的大都會,即使身在重視個人主義的美國和西歐社會,仍不可小覷社區的影響力。即使經濟學家偏好用經濟成長作為衡量經濟績效的指標,一旦了解社區的重要性,就會明白強勁的經濟成長對一個國家而言依然不夠,國家裏各社區的經濟成長是否均衡也很重要。安土重遷者重視社區,會設法讓自己的社區經濟繁榮,不會輕易遷移。如果我們在乎社區,就無法忽視經濟成長在各地區的分布。
社會三大支柱需達成平衡
那麼,今天問題的根源是什麼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失衡!社會的三大支柱如果能鼎立平衡,社會就能為人民帶來福祉。現代國家一如既往在保障人民安全的同時,確保經濟結果的公平性,畢竟這是對民主政體的要求。為了達成這點,國家必須限制市場,同時提供公平競爭的環境給人民。國家必須讓大多數的人有能力在平等的條件下參與市場,同時避免市場波動帶來的衝擊。競爭市場確保成功者有效率的利用現有資源來創造最大的產量。他們成功擁有財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脫離國家獨立,因此有能力抑制國家的恣意行動。最後,工業化民主國家的人民必須積極參與社區行動,才能獲得社會和政治力量,與市場和國家保持必要的距離。如此一來,人民才能保有政治和經濟競爭力,使經濟不致於被當政者的親信或集權主義所把持。
任何一根支柱太弱或太強,社會都會動搖不安。市場太弱,社會就沒有生產力;社區太弱,社會就會傾向裙帶資本主義;國家太弱,社會就會轉為恐懼與冷漠。反之,市場太強,社會就會失去公平性;社區太強,社會就會停滯;國家太強,社會則會變得專制。達成平衡非常重要!
!doctype>新書介紹
書名:《第三支柱:在國家與市場外,維持社會穩定的第三股力量》(The Third Pillar:How Markets and the State Leave the Community Behind)
作者:拉古拉姆‧拉詹(Raghuram G. Rajan)
譯者:廖月娟
出版商: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