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教育營運

疫情過後,教育界會遇到怎樣的情況,未可逆料。照道理,學校的學生是一個固定的數目,各級學校「服務對象」是一個不變的數目,不會因為疫症就增加或者減少了學生。但又不然。下面就純粹從營運的角度,嘗試猜測一下。

報載,多間大學的校長和行政領導,主動減薪,有連續一年的。值得讚賞。但也有院校需要員工凍薪的。提醒了我們,教育界的職業還是相對穩定的,大多數是公立、半公立機構,沒有停薪、減薪的威脅。私立學校,不論是幼稚園,還是國際學校、大專院校,則必然要面對財政的調整。

疫情總有一天會過去。疫情過後,教育界會遇到怎樣的情況,因素很多很複雜,目前可以肯定說的是:未可逆料。照道理,學校的學生是一個固定的數目,也就是說,各級學校「服務對象」是一個不變的數目。不會因為疫症就增加或者減少了學生。但又不然。下面就純粹從營運的角度,嘗試猜測一下。

先從幼稚園說起。除了政府資助的幼兒園,香港大多數的幼稚園都是私營機構,也就是靠學費維持營運。本欄前文提過,幼稚園是教育界的「重災區」。「停課」對幼稚園和幼兒機構是最大的挑戰。

也因為幼兒教育,不像中小學,幾乎100%靠師生之間人與人的交往。沒有了面對面的機會,就要間接地通過家長溝通,給學生安排視頻、作業、遊戲等等。雖然我們也能看到有不少幼兒教師,創造了許多新穎的辦法,讓幼兒有盡量充實的學習生活(須知,這些創新,是真正的創新,因為不是他們專業培訓的一部分)。無論如何,到底無法與真實的園地相比。也要看家長的學識與投入。有些家長,不知道網上學習的意義,以為不回校「上學」就不算是「讀書」;或者不懂得如何操作,宣布放棄;又或者因為收入劇減,幼兒學費變成最容易消減的開支。種種原因,造成數量不少的退學。因此有幼兒機構需要停辦,對幼兒教育的打擊,不可低估。因為停課,就沒有了收入,可以說是「課停口停」。

私營機構 最受打擊

這種種原因之中,有些是暫時的。疫情過後,照道理不會少了原來要上學的孩子。也就是說,有些幼稚園失去的孩子,照道理疫情過後是會回來的。

不過也難說,經濟蕭條,不是一時的低落。因為資金的短絀、供應鏈的隔斷、生產的衰退、失業率上升、消費力減退等等因素,互為因果,形成了經濟生態的惡性循環。這是全球性的,不是一個地方的政策可以一時振興的。香港目前大家紛紛向政府伸手要援助,似乎並不意識到,更艱難的日子還在後面。

假如上面的推測有點道理,家長付不起幼兒學費的情形很容易出現。私立幼稚園的復原,也許就會需要較長的時間。

當然,其中有一個「積極」的文化因素:華人家長供子女「讀書」往往是開支的首要項目。會否因此,又使得幼稚園恢復得很快?不過,無論如何,幼兒教育的學生人數不會增加。

中小學比較容易預測。學生人數,按道理不會有增減,因為人口還是原來的人口。但這也不能說得太肯定。起碼有兩個因素。

第一、香港目前約有3萬名從內地跨境的學生,中小學幼稚園都有,北區特別多。疫情過後,會不會有變化?若香港社會持續不穩定,新入學的學生也許會減少。不過這只能算是猜測。

第二、近數周回港的留學生,裏面也有中小學生,尤其是中學高年級的學生。一些家庭,在中學的高年級,就送孩子到外國(以英國為主,心儀「寄宿學校」),數目有多少,筆者沒有資料。9月開學,他們會否回去留學,又外國是否允許回去,現在實在是很難預料。假如他們之中有選擇回流留港念書的,又或者無法回去而被迫留港的,也許會稍為影響學生的總數,尤其是有歷史的學校的高年級。

報考高教 料有增加

但是,即使學生的總人數不變,中小學的私立學校,很多是國際學校,看來也會遇到未知之數。國際學校與幼稚園差不多,因為疫情或者因為收入下降,會有家長退學。但是因應學校的條件,情況參差得很。

影響最大應該是高等院校,尤其是2020年度的收生。也最複雜,目前還看不清。影響高等院校的因素很多。

一、出外留學的學生,估計會有明顯的下降。有幾種原因:因為政治原因不到內地升學;疫情原因不到英、美留學;美國選情加劇反華,亞洲臉孔會有欺凌風險;都是出外留學的不利因素。

二、原來不打算升學的(或許因為學業成績不滿意),因為找不到工作,與其失業,不如入學。假如不能進入政府資助的大學,他們也許寧願進入自資高等院校,又或者副學位、高級文憑。最好的選擇也許是職業訓練局;假如猜想接近事實,職業訓練局也許會需要更多的學位。而自資院校也許需要從「量」的擔憂,轉到「質」的追求。

三、近數周回港的留學生,大部分是大學生(英、美、澳、加為主),若疫情飄忽,或則原校未能復課,或則入境仍受限制,又或則欺凌風險驟增,也許被逼留在香港;他們之中,有沒有打算放棄原學籍,改在香港謀求繼續學業?還是耐心等待,希望疫情過後,一切恢復正常?他們之中,也會有因為家庭經濟收入劇變,無法支撐繼續留學,或者需要在港工作幫補家庭,不過他們不會增加香港的高等教育人數。

外來學生 難料增減

情況之所以複雜而難以預料,是因為疫情、過境、經濟、政治幾個因素夾雜在一起,每個人都會有各自的盤算,暫時難以看到一個趨勢。在這種種變化之中,香港到台灣的留學生,台灣朋友的估計會上升。因為到台灣升學,疫情安穩(國際活動不多)、入境寬鬆(入境求之不得)、學費便宜(教授工資低)、政治穩定(政治牽動大學不多)。

有朋友估計,也許在香港就讀碩士的人會驟增。道理也與上面一樣:大學畢業生難以找到工作;不像平常,就算願意低工資,也要與較低學歷的爭飯碗,破不容易。創業是一個可能,尤其是網上作業。除了重新念一個學位,或者是進職業訓練局的院校從頭學起,最容易的選擇,就是念碩士。不過目前碩士學位,頗多都需要收費,需要支出。另一種出路是念研究型的碩士(MPhil)或者博士;有助學金,但是份額很少,而且學術要求很高。

這是指本港高等教育人數的增加。另一方面,外來的留學生,一般人認為不樂觀:人數會減少。筆者還是認為看不清。本科生,目前UGC大學可以在本校學額以外,增收20%的自資外地生。例如港大,20%大約600人;內地和海外學生各佔300。一般估計,因為社會動亂,內地生報考香港的大學,會有減少;但很難說,2014年「佔中」以後,內地報考的就沒有減少。雖然這次會有所不同,但是因為斷了美國的去路,也許在數目上會有另一類增加。外國來的本科留學生,則不少來自發展中國家。他們習慣於政治、經濟的動盪,而且香港處理疫情不錯,估計不會減少,甚至會有增加。

至於研究生,一般估計來自內地的收費碩士生,將會減少(將會嚴重影響院校收入);但亦有認為也許反而會增加,因為要考慮出外繼續升學,在香港可攻可守。

筆者沒有可供算命的水晶球,但是盡量探索種種可能性總有好處。相信各院校已經在作出種種應對的方案。最怕是過分相信自己的預測能力,只作單一方向的估計和準備,肯定要吃虧。就政府來說,也許需要及早準備為新增的高等教育學生發放資助,讓不少青年不致面臨絕路。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程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