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人力資源的提供,主宰了一個城市的發展和命運;而一個社會對人力的需求多寡和人才素質也直接主導了整體社會的生態發展,甚或影響一個地方政府對學校教育政策的制定與實施,由國家到地區到學校層面,包括其教育目的、方向、學校功能、長短期計劃、推行政策、對學生期望、課程設計,教學策略以至學生的學習機會等等。
記得好幾年前,筆者出席過一個座談會,講者是一位國際公司的行政總裁,當天的主題是「領導策略」。他認為一間公司如要在今天瞬息萬變的社會立足,必須關注以下幾個核心價值: (1)「學習」(Learn)、(2)「做得到」(Can do)、(3)「創新」(Innovation)、(4)「團隊合作」(Team Work)、(5)「誠信」(Integrity)和(6)「顧客為先」(Total customers’ satisfaction)。即是說,一個機構必須要有持續「學習」的習慣,大家都有「做得到」的信心和用「創新」的概念「團隊合作」地去完善組織承諾,並以「誠信」和「顧客為先」作為服務宗旨,永續進步。所以一位領袖的視野和他/她對該負責機構的發展,如何制訂政策、如何組織內部資源、如何領導、如何應對改變和如何向前發展等,都主導了該機構的發展命運。難怪推崇「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sation) 的麻省理工大學教授Peter Senge也認為「學習」應該用系統思維(system thinking)的方式去把課室的學習連繫到整間學校以至整個社區發展需要方向,最終要一起改善學生的學習成效(註1)。
而該位國際公司行政總裁在管理執行上,也發展了一套簡單易明並以四個英文簡寫 “POST”為口號的管理策略,那就是:「人盡其才」(People)、「各盡其職」(Ownership)、「完善機制」(System)與「目標明確」(Target)。雖然他的管理哲學來自商界的企業管理,但很實際,也關乎領導者對組織中人的資源運用和系統領導的信念:人要用得其所,組織發展目標必須清晰,每人都有自己的領導崗位,可各展所長的機會,而且機制完善有序。在筆者角度來看,“POST”的理念,特別提到如何從錯誤中學習與持續改善的信念,是學校領導也適用的管理策略,十分有參考價值。
參閱香港註冊公司的數字(註2)發現,在2019年,香港共有1377000間本地註冊公司,其中93.21%的公司員工不逾100人,即我們口中所說的中小企(Small & Medium Enterprises)。資訊告訴我們,香港的商業環境改變了。我們的註冊公司,主要是中小型的組織,它們需要精簡結構,需要多功能的勞動力,公司規模較小,一人可兼數職;少層階結構、靈活主義、流動變通;它們鼓勵多一些小民企、自僱者,甚至用承包方式去外判工作,以增加其效率和效能;公司內分工愈來愈模糊,程序簡化,人少但須互相協作,團隊問責。
教育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已經無法應用
程介明教授曾於2004年在一個教育行政與管理國際研討會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他當年已預測香港會由大型企業轉變成大大小小的中小企運作,現今一般公司的運作形式便會以質量為主,管理模式將會變為更精簡、小型、靈活、少科層、平面導向、寬鬆和顧客為本。他於2018年亦在另一個大型研討會表示,失業待業是家常便飯。學歷與收入、工資與年資、資歷與上升,聘用與保障沒有必然的聯繫。所以他覺得教育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已經無法應用。現在機構變小了、變扁了、變鬆了、脆弱了、不穩定了、不展開了。明細分工、科層結構、金字塔型的巨型結構愈來愈少了,中層管理基本上沒有了。(註3)
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機構會變小,是不是也是臨時的呢?現在的生產,不是為了滿足需要,是要製造慾望。現在講少量多款,生產大量同樣的產品沒人要,就一定賣不出去。至於這種思維改變對個人期望,又會有什麼影響呢?程教授說:「今天的員工,他們需要有多樣才能生存。一個人需能身兼多職,他們會經常轉換工作,甚或經常跳槽!別人期望他們能夠與人融合,將專業才華應用於其他工作之上,希望他們能勇於完成任務之餘,又要擁有創意與探究思維,能在適時為公司提供專精意見。
他綜合了不同的研究論述,認為今天的年輕人需要擁有以下的條件才能自存:
- 溝通能力
- 適應改變能力
- 團隊協作能力
- 靈活的人際關係能力
- 隨時解難能力
- 分析與概念建構能力
- 履行責任能力
- 個人反思能力
- 自我管理能力
- 創造、創新與評議能力
- 隨時隨地學習新事物的能力
- 跨專業領域能力
- 跨文化適應能力
至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亦對今天的價值取向與未來社會需求的價值取向做了一個比較,對我們今天辦學的取向也有重要的啟發(內容見下表):
綜合上述各種意見,若我們細心觀察,我們不難發現當中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時代變了,我們應該怎樣應變?」的反思問題。要維持組織競爭力,我們一定要有一套清晰的核心價值去指引我們,同時需要一個完善的管理系統,適時針對組織內部實況需要和了解人對工作滿足與成就感的滿意度,以「做得到」與「創新學習」的心態不斷持續改善;另因社會需求改變,我們須針對時弊,認清現代人需要去培訓我們的學生,以免我們所做的教育工程,所訓練出來的人才,不能配合社會需要;而明天的價值取向需求,也影響着今天在決定學校政策上的定位問題,在訂定規則之餘,我們需有靈活與開放的態度處理教與學問題,矛盾與衝突需處理得宜,才可幫助學校穩定發展。此外,犯錯也可是美事,當中更須經常反思求進,否則如何追求卓越?願與教育同業共勉。
註1:請參閱Senge, et al. (2000) Schools that learn. London: Nicholas Brealey Publishing. “there are three nested systems at play, the classroom, the school, and the community… effective school reform cannot happen until people move beyond superficial conceptions of educational systems and recognize the unseen values and attitudes about power, privilege, and knowledge.” (p.11)
註2:請參考中小企業支援與諮詢中心(Support and Consultation Centre for SMEs or SUCCESS)的網站:https://www.success.tid.gov.hk/tc_chi/aboutus/aboutus.html
註3:程介明教授的講話全文詳見:https://kknews.cc/zh-hk/education/r868mjn.html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