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社會、世俗國家

宗教信仰對印度人來說是頭等大事。印度制憲委員會經過多次辯論,決定在憲法前言裏提及「神」,但沒有使用任何名稱;憲法本文明確保障所有公民都有信仰、實踐和傳播宗教的自由。也就是說,印度的政府對宗教保持中立性。
宗教信仰對印度人來說是頭等大事。印度制憲委員會經過多次辯論,決定在憲法前言裏提及「神」,但沒有使用任何名稱;憲法本文明確保障所有公民都有信仰、實踐和傳播宗教的自由。也就是說,印度的政府對宗教保持中立性。
 
然而在保護宗教實踐這一點上,憲法的制定者面對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印度教古代的吠陀經文就強調牛(尤其是母牛)的神聖性;中世紀後,印度教徒不宰牛,也不吃牛肉。多個世紀以來,無主之牛在印度城鎮大街小巷裏隨意走動。另一方面,12至19世紀,大半個印度由穆斯林統治,印度的穆斯林人口成倍增加。穆斯林不但吃牛肉,每年還有一個「宰牲節」,有錢人應該屠宰牛羊,把肉分給窮人吃。
 

處理宗教分歧   由食材開始

 
如何同等保護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宗教實踐呢?
 
多次討論的結果是:憲法本文裏不提宰牛的問題;在憲法附件「邦之政策的指引原則」(The Directive Principles of State Policy)裏,溫和地提到邦(State)可以立法保護畜牧業以及限制屠宰乳牛和耕牛等動物。之後,不少邦根據這個指引立法禁止或是限制宰牛。
 
屠宰牛隻在印度一直是個大問題。不止印度共和國要用憲法附件條文的方式,授權各邦限制屠牛,在莫臥兒王朝統治印度的時候,好幾位穆斯林君主也曾經為了社會和諧而詔令禁止宰牛。英國人是強勢的殖民地主人,又喜歡吃牛肉,所以在英國統治時期凡有英國人聚居的地方都有屠宰場,每天屠牛數以萬計。這個和印度教徒習慣背道而馳的做法,引發了多次反屠牛暴動,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印度的獨立運動。
 

沒有牛與豬的餐單

 
穆斯林不許吃豬肉,這是鐵律。雖然在印度可以買賣豬肉,大部分印度教徒都已經習慣了不吃豬肉。我七次到印度全國各地旅遊,餐館菜單上所見都是羊、雞、魚、蝦和素菜,沒有牛肉或豬肉。我覺得這是多宗教的印度社會從長期社會實踐中得到的智慧。
 
根據這個智慧,印度的建國者找到了一個平衡:在宗教的社會裏建設世俗的國家,讓政府和宗教分開。這就是為什麼一位錫克教徒曾經長期擔任總理,好幾位穆斯林都擔任過國家元首,其中一位還曾經是印度核子研究的領軍人物。這些都是印度對全人類作出的表率。然而,在印度教徒佔絕對多數的社會裏,要長期保持國家世俗化絕對不容易。
 

印度教主導再臨

 
強調印度教傳統的印度人民黨(BJP)在去年的選舉中大勝,於是有幾個邦最近半年來加強了對越過邦界販賣牛隻和宰牛的管制。(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開設私宰場和越過邦界販運牛群的商人一直存在;有很多農民養牛是為了把牛賣給屠宰場。)追溯歷史,宰牛在早期的婆羅門教並沒有受到禁止;當時不但允許吃牛肉,還用牛來祭祀神祗。可是在多數人本來就既不吃牛肉也不吃豬肉的印度社會裏,要在2015年要特別嚴格執行禁止屠牛的法例,其意義恐怕就不限於杜絕違法私宰,而是要強調他們心中的印度教傳統。
 
我感覺,印度在宗教社會和世俗國家之間的平衡正在受到考驗。
 
認識印度巨象(之二)

張信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