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預算案裏透露,他預測香港經濟在今後5年的實質增長率為每年2.8%,名義增長率每年5%;同期政府經常開支的年增長率依次為10.0%,8.6%,5.0%,4.3% 和5.0%。他又預告,這5年中,由於經常開支的增長比收入為高,估計政府的經營帳目每年都錄得赤字。按司長提供的數字,未來5年公共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比,由23.2%到26.6%不等,遠遠突破了前幾屆政府提出的20%的上限。
《基本法》第107條說:「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如果未來5年政府的開支都高於收入,年年有赤字,而且開支增長率又高於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會不會牴觸《基本法》呢?
赤字預算 無人反對
目前香港經濟陷入了回歸以來最嚴峻的局面,大家都同意公共財政採取「逆周期」的措施,以求紓解民困,振興經濟,對於政府提出赤字預算,不會有反對聲音。對於《基本法》裏「量入為出」和「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的規定,政府過去一貫的解釋,都說應該從整個經濟周期計算,不必每年都維持財政平衡。事實上,從2000年至2003年,由於亞洲金融風暴和「沙士」,特區政府連續4年錄得財赤。可是,當時的財政司司長明確提出了控制開支增長的措施,預告了回復收支平衡的年份。現任財政司司長,卻面不改容地宣布,未來連續5年,政府開支都要大於收入,而且佔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比遠高於以往歷年。
林鄭月娥就任行政長官之後,十分強調政府要貫徹她的「理財新哲學」。她的第一份《施政報告》(2017年10月)說:「我在公共財政方面有多年實踐經驗,亦深明《基本法》對量入為出,盡量避免財政赤字的要求。但事實是特區政府對上一次財政赤字出現於2003-04年度,目前坐擁過萬億港元的財政儲備,應更有條件,有智慧地把『取諸社會』的財政盈餘『用諸社會』。我會在確保公共財政穩健的前提下,採取具有前瞻性與策略性的理財方針,為香港作投資,為市民解困。」
這段話有兩點很突出:第一,她以行政長官的身份,宣稱她要「採取」新的「理財方針」;這是打破了歷任行政長官(以及回歸前的總督)尊重財政司司長制訂和執行理財方針的慣例。第二,她儼然要改變過去政府官員經常掛在口邊的「審慎理財」方針。
歷任財爺 各有表述
曾蔭權是歷任行政長官中唯一曾經擔任過財政司司長的人,而且任職跨越回歸前後。他在2006年9月18日發表的一篇文章裏,引述了港英政府歷任財政司怎樣描述他們的經濟政策和指導原則;然後他說到回歸後的幾位財政司司長:他自己出任財政司司長時強調「最大的支持、最少的干預,以及審慎理財」;梁錦松認為政府的角色是「積極為市場發展創造條件」;唐英年的方針則是「市場主導,政府促進」。所有這些有關公共財政的方針也好、原則也好,都出自財政司司長(回歸前叫「財政司」),而不是出自行政官或回歸前的總督。
在唐英年之後擔任財政司司長長達9年的曾俊華,多次發表過他的理財方針:「 我會恪守過去多年行之有效的公共理財原則,繼續奉行審慎理財、量入為出、簡單而低稅率的稅 制,以及『市場主導、政府促進』的方針。」(2008年預算案演辭)「為確保公共財政的持續性,審慎理財,我們必須嚴格控制開支增長,絕不可以盲目提高支出,無視我們的低稅制。我們目前的收入,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20%左右,難有大的突破,近年我們的公共開支亦處於相若的水平。……金融海嘯之後,不少歐美國家先後陷入財困,主要成因,是它們的政府長期理財失策,福利措施過度膨脹,以致開支過大,債台高築,最終令國家陷入經濟危機,需要透過緊縮開支削赤。香港必須引以為戒,維持有效的財政管理和紀律,緊守量入為出、應使則使的原則。」(2013年預算案演辭)
林鄭特首 一錘定音
眾所周知,曾俊華的審慎理財方針,與行政長官梁振英「適度有為」的施政理念格格不入,對梁的施政每多制肘。但梁振英仍尊重財政司司長的職權,從來沒有公開發表他對公共財政的另一套主張。
作為林鄭政府的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他的第一篇預算案演辭裏說:「行政長官提出新一屆政府的理財新哲學,認為在確保公共財政穩健的前提下,應該採取前瞻性與策略性的理財方針,善用盈餘,為香港投資、為市民紓困,我非常認同。」在此之外,他再沒有對理財方針作其他論述。本屆政府的理財方針到底由誰一錘定音,顯而易見。過去3年發表的預算案,都有人針對公共財政和經濟政策提出批評;這些批評,恐怕都抓錯了對象。
從今年的預算案來看,陳茂波說──不,應是林鄭說──「善用盈餘」,似乎包括以前積累的盈餘,即財政儲備;因為今年和往後數年,估計都沒有盈餘,但特區政府「為香港投資、為市民紓困」,繼續增加開支,毫不手軟。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