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兒子這個學年剛升讀中一,卻遇上了兩次停課,算是一個紀錄吧。朋友雖不望子成龍,卻怕孩子因這兩次停課而變了「蟲」,問我有什麼方法讓他的孩子能「停課不停學」。對於朋友的問題,我實在沒有妙計。要一個剛升讀中一的孩子「停課不停學」,是高難度的事,一則是孩子仍未去掉小學的心態,正是在「小升初」的適應期。二則是中學的學科和小學學科完全不同,甚至雖同屬語文科,閱讀的篇章和學習的層面,也有極有的分別。對於剛升讀中一的同學,特別是升讀EMI中學的小學生,實不知要怎樣學。面對朋友的問題,我只好對朋友說:「趁這機會,培養孩子享受自學的樂趣吧。」為此,我把林語堂的一篇文章《來台後二十四快事》傳給朋友,請他把文章交給他的孩子,着他在閱讀後,給我寫一篇文章,說說對停課的「感受」。我本以為朋友的孩子不會回應我的要求,又或只是奈於爸爸的要求,才虛應一應故事,給我寫一篇文章。可出乎我意料之外,朋友的兒子卻仿照林語堂的文章,以「豈不快哉」為題,給我寫了一篇文章,並說這是他的感受。茲引述他的文章一些內容,以概其餘。
停課,豈不快哉?
其一、上課的日子,天還未亮,鬧鐘一響,便要帶着惺忪的睡眼起牀梳洗,然後反應式的穿上校服。停課的日子,這些事情全不會發生,我可以關掉鬧鐘,不理晨曦,繼續和周公對話。就算醒來,也可躺在牀上,懶洋洋的伸伸腰,拿起手機,看看微信,享受悠閒的清晨,豈不快哉?
其二、上課的日子,每天早上,整整齊齊的穿着校服吃早餐,吃的時候,總是狼吞虎嚥地吞,食而不知其味;可在停課的日子,我可以穿着我那有條紋的睡衣褲,蹬着拖鞋,拿着手機吃早餐。同樣的鮮奶,同樣的方包,同樣的通心粉,味道卻截然不同:這時的鮮奶,有鮮奶的味道,吃方包和通心粉時,不用囫圇吞棗,可細細嘴嚼,品出真味,豈不快哉?
其三、我的學校是EMI中學,每天上課時,不論歷史、地理,綜合科學,甚至數學,老師必先要我們默寫一些特定的字詞,好讓我們知道所學的內容。至於中文,更有指定的背默篇章。停課了,不用準備默書,沒有默書的日子,豈不快哉?
其四、停課期間,雖說是「停課不停學」,「學」的材料,只是指定的工作紙。「學」的自由度也很大,我可以「學」,我也可以「不學」,更可以和同學「分工學」,因為這是網上的「學」,全屬練習式的「學」。在停課的日子,我和幾個同學分工完成這些練習,然後「共享」,省時省力,這樣的「學」,豈不快哉?
其五、雖然停課,可爸媽仍舊每天仍舊嘮叨,說個不停。但不是「做完功課沒有?」、「執好書包沒有?」,及那句極盡嘮叨能事的「明天記得……」的話,而是針對那些到超級市場搶購食物的人、排隊購買口罩的人、置病人生死於道外的罷工醫護。雖然我的耳根還不很清靜,但對比上學的日子,他們沒有對我嘮叨,感受截然不同,心情也很暢快呢!
其六、最令我開心的,是我可以得到3500元的學習津貼。媽媽說這3500元是學習津貼,可以給我自由運用,買我需要的學習用品,支援我在家學習。3500元,對我這個剛升讀中一的「小朋友」來說,是天文數字!況且可以「自由運用」,豈不快哉?
其七、在停課期間,爸媽怕我「輸在停課期」,我不用到補習社「進補」,取而代之的是他們一有空,便和我一起透過學校網頁,按學校提供的工作紙,一同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有時會遇上同樣的學習困難。這時候,我們會「同舟共濟」,共同解決面對的困難,那個沒有代溝的過程,讓我感受到天倫之樂,才是快樂的極品。停課,豈不快哉?
筆者深信停課,不是家長樂見的事。因天災疫情而停課,事非得已;但若是因人禍而停課,卻誤盡蒼生。筆者與絕大部分的家長一樣,期望未來的日子,再沒有停課的安排,若真的不幸,再因天災疫情而需要停課,那就順應自然,和孩子一起享受「停課不停學」的樂趣吧。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