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專家推算 病發後3.5天被隔離 一個月或增60宗社區感染個案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生物醫學系助理教授阮相宇博士利用數學模型重塑本港疫情發展,推算患者平均在出現病徵後約3.5天被隔離,並以此推算由2月中至3月中期間,本港有機會新增約60宗本地感染個案。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生物醫學系助理教授阮相宇博士繼上月以農曆年假期後從內地返港人數,推算本港感染2019冠狀病毒的人數後,再利用數學模型重塑本港疫情發展,推算患者平均在出現病徵後約3.5天被隔離,並以此推算由2月中至3月中期間,本港有機會新增約60宗本地感染個案。而社區感染人數是否大增,取決於隔離過程能否有效降低高風險個案與人群的再接觸率。

本港新增社區感染個案會進一步增至約350宗

阮博士以倫敦帝國學院的模型為基礎,加入潛伏期(平均為5天)及患者出現病徵至被隔離之間的時間差距等參數,重塑在不同情況下,本港於1月18日至2月11日期間可能出現的輸入個案和本地感染數字,再比照實際數字,從而推算患者平均在病發後約3.5天被隔離。

阮博士並根據2月中的感染人數,利用數學模型推算3月中旬的感染數字。他指出,部分患者因已確診或被評估為有感染風險,須接受不同程度的隔離;社區內亦有機會潛伏「隱形患者」。他以不同類型的患者及潛在患者均在出現病徵後3.5天後被隔離,並在隔離期間沒接觸他人推算,本港在2月中至3月中期間,有機會新增約60宗本地感染個案,令累計本地感染個案增至逾百宗。

假設患者在隔離期間仍可接觸他人,平均接觸人數相若於平日的五分一,推算出在2月中至3月中期間,本港新增社區感染個案會進一步增至約350宗。

阮博士指,及早隔離患者是預防社區爆發的關鍵。他提醒:「高風險人士,包括經常接觸陌生人或進出多個不同地方者,一旦出現發燒、乏力、乾咳及呼吸困難等病徵,便應盡快求診及自我隔離。」他建議政府檢視各隔離措施的成效,盡力減低患者接觸他人的機會。

阮博士上月曾以倫敦帝國學院的模型作為基礎,結合流行病學,推算出農曆年假期後返港人士,如在感染五日內確診,數周後,感染人數會達至60人,與本港目前的確診人數接近。

城大於2018年成立賽馬會動物醫學及生命科學院,期間作全球公開招聘,以聘請專家進行公共衞生範疇的研究。城大校長郭位教授接受評審委員會建議,推薦阮博士加入城大。

加入城大前,阮博士於2003至2006年期間在台灣的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從事人類基因組醫學研究,其後在美國杜克大學修讀生物計算學博士。他2013年在倫敦帝國學院傳染病流行病學系研究傳染性疾病預測模型,2017年在台灣的國家衛生研究院從事登革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