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俗稱「武漢肺炎」的新型冠狀病毒猖獗,每日新聞都令人憂心忡忡,有見及此,國際著名養生專家朱鶴亭長老特為灼見名家讀者撰文,提出防範疫情先由安和五臟六腑,調節生理機能方面做起,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方能減少疫症的危害。鑑於全文篇幅較長,將分三日刊登。)
社會之生成,以人為貴;人之生成,以命為貴;命之生成,以健康為貴;健康之生成,以飲食為貴;故飲食乃生命之源,健康之本。疫情的客觀現實離不開主觀上忽視疫情,所以主觀上重視客觀現實,提前防範勝於客觀上蔓延後的防範,因而防患於未然這句成語提醒人們對危害的事不可掉以輕心。故,人的睿覺和善於認識了解客觀現實是很重要的思路,當社會現實產生了疾病蔓延的時候,睿達的人就會立刻認識現實的疾患,早加防範,同時感悟對策,就會減少危害。
自我保健法:早飲甘草水,午喝綠豆湯,晚嚼金銀花,呼吸不用嘴,自用鼻子腔。
安和五臟六腑有驗方
人,要靠呼吸而維持生命;要靠飲食而維持活命,所以,呼吸的「吐故納新」;飲食的「吸收排泄」,便形成了人的生、老、病、亡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安和五臟六腑,調節生理機能方:黃精15克、湘蓮子15克、白菊花12克、淮山藥12克、南北杏仁各8克、菟絲子12克、黃芩15克、黃柏12克、黃連12克、陳皮12克、龍眼12克、百合15克、銀杏12克、猴頭菇15克、枸杞子12克、金銀花15克、甘草15克。
吃飯先喝湯 勝過開藥方
飲食,乃以飲為先,所以,中國民間有句俗語:「吃飯先喝湯,勝過開藥方。」而西式飯膳的第一道菜,便是湯。南粵居民在飲食習慣上,也大都講究「煲湯」喝。這都是說明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自覺或不自覺地都着重了「飲」的意義及其作用。
道家講究飲膳之養,在於求益壽延年。道家之「飲」,求「相和五味」而飲之。取食養之食物,求合「性味」而「歸經」;食養之食品,求和「相生」而「相使」。先求性味相合而益氣血,再求氣血協和而益臟腑。氣血暢通,臟腑和順,心神則安,脈絡則達矣。
故而,善養生則求善飲,善飲食則求於益。《黃帝內經》云:「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五味調和,則可補精氣。」道家之飲,乃取食品性味之相合,以補益精氣;為調食物入經之相生,以強健體魄。故,道家之飲在於「防患於未然」而養益於「未病」,之利在於補益於神志而促進於生機。
辨證施治 良醫可治未病
歲月飛逝,人生歷程終有盡頭,這自然的規律,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病症變化、人身安危常有凶吉,這生理的表現,卻多以人的防治為轉機。古人云:「人生七十古來稀」。說明人從降世,經嬰兒、兒童發育時期,到少年、青年,成長為壯年,活到老年,終將壽終正寢。故,生、老、病、死,乃是生命的必然。所以,世上並無「長生不老」之藥,若「病入膏肓」,亦無「起死回生」之術。如尚有生機,縱然重病纏身,只要行醫有方,下藥對症,仍然有改善病情、康復回春的可能。為此,病患者應重視保健和自我調養;行醫者當「因人制宜」、「因病制宜」,辨證施治,醫之精心,治之求效。古人云:「庸醫殺人」。故,求醫切應明其所知,生命關天,不可掉以輕心。古書云:「良工治未病」。故,醫者診病,先要察其所患,對症立方;要明其所危,對病下藥,防止墨守繩規,杜絕門戶之見,急病人之所急,醫病人之所求,縱然醫術不高,也不至於誤診誤醫。(三之一)
本系列文章: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