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9日,國史教育中心揭曉了「中國歷史年度人物選舉2018」結果,由北宋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以13331票當選。今年,舞台劇《細說王安石》與觀眾見面,並於1月12日演出壓軸一場,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課程發展)陳碧華博士親臨致辭。
陳碧華:歷史定論 未必盡然
大學時代雙修中西史的陳碧華博士在致辭時指出,歷史教育十分重要,今日的歷史教育,有很多輔助教學的活動,再不再是沉悶的科目,例如就王安石這個人物和相關的歷史課題,教育局安排了許多交流活動,通過活動,同學可以感同身受,增加趣味。
她又說,閱讀是學習歷史不可或缺的一環,例如要了解王安石,必須閱讀大量有關的書籍,才能評說王安石這個人。到底他是剛愎自用、器量狹隘的官員,還是大膽創新的改革家?從歷史中,我們可以總結許多的智慧和經驗。正如孔夫子所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她強調,社會對歷史教育期望甚殷,教育局不會鬆懈,將與國史教育中心、老師和家長通力合作,傳承和推動歷史教育。
「讀歷史最有趣味的地方,是歷史教會我們,懷着客觀、開放、存疑的態度看待事情,許多事情似乎已有定論,其實不然。還待歷史研究者不斷補充資料,一代又一代,逐漸接近歷史的真相,這對培養我們的價值觀,也是十分重要的。」陳碧華博士說。
不畏浮雲遮望眼 只緣身在最高層
《細說王安石》的本事,由北宋嘉佑七年(1062年)開始,這年,一代名臣包拯去世,而王安石則閒居江寧(今江蘇南京),朝廷屢次委任王安石館閣之職,他都辭謝不受。熙寧元年(1068年),即位不久的宋神宗,鑑於「三冗」(冗官、冗兵、冗費)問題和希望富國強兵,聞說王安石有才能,先讓他當上江寧知府,不久又命為翰林學士兼侍講,寄以治國安邦厚望。
王安石得到皇帝的器重,着手變法,雖有元老重臣司馬光、富弼等反對,神宗仍堅持己見,熙寧二年(1069)拜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委以重任,從而揭開了變法圖強的序幕。
這時王安石的心情,可以他的一首七絕來表達: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登飛來峰)
「熙法變法」最初幾年,以青苗法、免役法、均輸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保甲法、市易法等為主。新法實行之初,農民得蒙其利,歡欣鼓舞。舞台劇以一場歌舞《安石變法 賤民升格》來表達:
「做賤民做夠未?有官府配給儲備,食飯時為你燒鵝加隻髀。……又落田又落地,靠新改革益我哋,為未來為國增添新轉機。…….」
暖色調的舞台,亦懸掛着王安石的一首七絕: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元日)
可是,隨着改革深入,觸碰豪強利益(劇中以「錢大富」為典型),加上朝廷新舊黨爭,名臣如歐陽修、文彥博等亦反對新法,王安石遂提出「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得到神宗支持。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然而,隨着改革進入高潮,觸及各方利益愈來愈嚴重,反對勢力進攻愈來愈猛烈。加上天災人禍,有縣官鄭俠獻上《流民圖》,描繪農民質妻賣兒、流離失所的慘況,神宗開始動搖。熙寧九年(1076),王安石愛兒王雱病逝,王安石求退回籍,此時王安石的心情就如他的一首詩: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泊船瓜洲)
區區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
元豐八年(1085年),支持變法的神宗病逝。哲宗繼位,元祐元年(1086年)司馬光執政,盡廢新法。不久,王安石病逝,全劇亦以他的一首七律結束: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當時黮闇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區區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讀史)
《細說王安石》值得注意的細節很多,現場所見有以下數點:
一、大膽以「觀塘劇團」的專業演員與中小學生業餘演員結合演出,某些重要的配角,如飾演蘇軾的李耀熙、飾演富弼的黃政希,皆為中學生,效果甚佳。
二、儘管本劇為歷史「正劇」,但編劇能夠從《宋神宗實錄》、《三言二拍》等正史、野史的資料推陳出新,例如呂惠卿這個人,擺脫了傳統史書中「新黨」、「奸臣」的論述,塑造出王安石變法堅定支持者的形象。
三、大膽起用中學生飾演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不強調其詩詞文學地位,也不談政績、美食、養生甚至釀酒的造詣,以年少狂傲的才子形象出現,可算是一大突破。
三、以王安石幾首著名的絕句和律詩貫穿全場,反映主角不同時期的不同心境,是巧妙的處理方式。
四、王安石由一位改革名相,變成一名被賤民追打的「狗官」,千鈞一髮間又為落草為寇的女子張雪所救,這段劇情雖為虛構,但增加全劇趣味性之餘,也反映了王安石由一人之下的改革名相,到以身許國,謗亦隨身,一無所有的無奈。至於王安石的歷史定位如何,則有待歷史研究者繼續發掘,提出新論了。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