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博物館是一個現代城市的靈魂。記得多年前遊倫敦、巴黎等大城會,在地鐵站隨處可見各博物場展覽海報,讓市民及遊客多少感受到當地文化藝術的氛圍,產生前往觀賞的興趣。而在我們香港,近日完成翻新並正式重開的尖沙咀海傍的香港藝術館(HKMOA),以其時尚優雅的外觀,充實而獨特的典藏,優越的地理環境,足以讓遊人瀏覽半天而盡興,許之為香港的驕傲亦不為過!
以畫證史 本土氣息
藝術館有50多年收藏歷史,藏品涵蓋外銷藝術、中國文物、中國書畫、現代香港藝術等4大範疇,並有不同的專題展覽。現於5樓舉行的是「原典變奏──香港觀點」藝術展。展場樓底高,有大型向海玻璃牆,引入自然光線,是設計亮點。本土老中青10多位藝術家各以作品向前輩藝術家回應。迎面而來、高高掛起的是黃宏達的混沌初開(數碼影像及混合媒體),呼應現代水墨畫開拓者呂壽琨的70年創作的禪畫。黃氏以雕塑、數碼藝術結合而創造裝置作品。觀者見到大型圓框內不斷變化的水墨,以及周邊呈舞動狀的雕塑,想像天地初開情景,甚有興味。廣東花鳥畫家居廉,門生有高劍父、陳樹人等,他們開創嶺南畫派,不少畫家留在本土發展,影響很大。黃麗貞運用白瓷及混合媒介,創作了呼應居廉的百花圖卷,細膩地描繪本地原生㨁翠雲草的葉脈、肌理,反映藝術家對自然界的感情。有人問,如何讓學生愛惜地球。其實多郊遊,接觸大自然,以至多觀賞相關的藝術創作,由賞美推至愛惜保護自然,是有效方法呢。
另一組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江啟明(1932年生)21幅風景寫生畫,配上精簡文字,可说是香港近幾十年城市發展風貌變遷珍貴紀錄。江氏以華富邨瀑布灣景物畫回應一幅作於1816年的重要歷史畫作(香港仔附近的瀑布)。當年英廷派員來華,與清嘉慶帝商談貿易事宜,途經港島,並補給淡水,始知有此寶地,20多年後逼清政府割讓,本港歷史自此改寫。江氏筆下盡是港九新界昔日面目,不少已隨時代發展而消失,如九龍城寨、木屋區、舊唐樓洋樓等。仔細觀畫閱文,是一次認識本地社會民生風俗的感性教育旅程,亦教我輩要好好珍惜現今擁有的一切,不應任意破壞。
至樂虛白 瑰寶紛陳
往日遊藝館,必訪虛白齋藏館,因可近觀那批明清以至近代的中國書畫精品。藏家劉作籌尤喜明末清初四僧之一的朱耷(八大山人)作品,除展示其名作外,更特置一銅像。今次再觀八大的荷花水禽圖,如睹故人。水禽姿態,特別是眼神,旁邊幾束荷葉并花,均予觀者特異感覺,彷彿是畫家在與你交流,表露他孤高清靜,力抗世俗的性格。因各書畫作品,已展示多年,較為人所認識,這裏便不再詳述。
反而新的常設展覽館「至樂樓藏中國書畫」,值得紹介。樓主何耀光(1907-2006)是建築界,慈善界名人,其子世柱亦曾任多項公職。何老先生雅好藝術,包括民間曲藝。已故南音瞽師杜煥,在其創作、彈唱的失明人杜煥憶往的長篇南音中,便提到何氏重賞邀他到家中獻藝,甚為禮待。何氏亦喜小明星曲藝,曾評其歌喉天賦「抑揚婉轉,纏綿往復,使人為之蕩氣迴腸,低徊不能自己」。在85年,出資贊助小明星撰詞人王心帆老先生出版「星韻心曲」(小明星傳,附錄音)。說回他後人捐贈共300多幅明清至近代書畫,確是價值連城,可分階段輪換展出,供後學欣賞。何氏收藏準則是「先人品而後藝事」,嘗言「余性愛搜蓄書畫,但於取捨必以人品為第一義,苟其人節虧品惡,其書畫縱精妙絶倫,亦弗取之。」
藏品中諸大家如清初四僧(朱耷、弘仁、梅清、髡殘),明代的沈周、文徵明、仇英、藍瑛、龔賢、黃道周,以至近代的張大千、黃般若、黃君璧,及何氏書畫鑑證顧問,居港畫家李研山等,作品均值仔細觀賞。例如筆者喜愛的弘仁,有松巖蕭寺圖展出,小冊子所錄的雲根丹室圖,具其典型風格:用色淡、條疏簡、長線畫山、枯樹乾枝,一目了然。和八大一樣,是對異族入主中原而心情苦悶的反映,亦可視為家國情懷、理想追尋的創作。
篇幅所限,未能一一再述藝術館其餘展覽,當中有中國珍貴文物,吳冠中專題,失而復得的清末香港及中國風物畫,以及「觀景·景觀──從泰納到霍克」專題展等都是藝術與歷史含金量十足的,不宜錯過。
展場內外 流動風景
最後一提的是策展人的細緻悉心安排。一個明顯例子是特以專室展出一件巨型畫作:英國畫家大衞·霍克尼的華特附近的巨樹群,由50幅油彩畫布組成的4.6 x 12 ·2米畫作,掛於呈弧型背牆上,前面置3件橢圓型石塊狀坐椅,遊人可平/側/遠/近觀賞,可站於畫前層級遠看,在不同角度,有不同發現。
遊倦了,不用怕美術疲勞,可離開展室,到館內長廊走走坐坐,遠眺維港美景,四時及早午,晴天或雨天,外邊風光亦各異。
由此可知,國情教育、本土情懷、藝術培育、美感提升,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來一趟藝術館之旅,自我專注欣賞,或由老師/導賞員點撥,學員必有所得。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