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直以來的發展,都是依靠外來的新移民。
自宋以來,一波一波的移民從北方和東方來到香港,無論稱為本地(即早來的)、客家、鶴佬等,都因他們來到香港,開闢荒地,創造出農田鄉村、市集漁港,也借英國殖民之手,建立了廣州的外港。英國人從事鴉片和走私貿易,中國人則聚而發展香港的南北洋貿易以及轉口港的經濟,與泰國、新加坡、印尼、菲律賓呼應。北來移民,包括潮汕閩南,替代了新界鄉民成為香港經濟的支柱。
1949年之後,北來的移民難民增加,不單只東南粵閩桂,而是來自全國各地,令全國大城市的戰後工業遷移至香港。也借美國介入的韓戰、越戰的市場機遇,推動了香港出口為主的工業化,以彈丸之地,發展成全球主要的輕工業生產基地。依靠的也是新移民的拚搏、創新精神和克勤克儉的文化,而不是原來轉口貿易的南北行商人。
中國內地改革開放,除了七十年代的歸僑來港潮以外,移民來港者增加,香港與內地開始融合,因家庭團聚因素而來港者亦增。新來港者帶着對內地的認識和各種關係,也因無恒產、未有成就,而更志切於拚搏、發展,傾向創業。首先返珠三角開設工廠的,就是這批新來港移民,也造就了香港加工貿易在深圳、東莞等地的大發展,確立起世界工廠的能力與聲譽。一方面造就了珠三角的大發展,深圳的世界經濟奇迹,用20、30年創造出一個世界一流、2000多萬人口的大都會;另一方面,珠三角經濟的外溢,使在戰後嬰兒潮和新移民的第二代,得以在香港生產性服務業的大發展中大大得益,使香港轉型為國際服務業中心,影響中國內地及東亞地區,以至全球24小時的金融運作體系。
中國的復興,在近10至20年更為明確。按購買力平價計算,2014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回歸有利於香港與內地的經濟融合,香港大有機會借內地復興而在經濟上更上一台階。大量的新移民還是依舊拚搏,更多了在港留學的港漂內地生。即使回歸後對內地移民有所限制,香港沒法如新加坡般借內地新移民而急速轉型與發展,但還是支撐着香港繼續發展的主力。
近十年加劇的,以政治口號阻礙香港進一步的建設與發展,更以「佔中」、「反修例」來破壞發展,應是香港既得利益者抗拒香港進步發展的反革命。
香港要克服破壞性的反革命,依靠的是誰呢?應是基層中受既得利益壓抑和欺騙的廣大群眾,衝鋒在前的會是新移民和「港漂」。
「港漂」的巨大競爭力
近日多次演講,談香港局勢與「一帶一路」發展,座上不少是內地來港讀大學畢業的「港漂」。香港本地青年問的問題,往往是怎樣對香港有利,實質是怎樣對他們有利,功利之心極強,且主要看的是眼前。「港漂」或許仍是功利,但看的較遠,希望了解發展情況,認定形勢而自己努力,因而求知欲極強,奮發心亦極強。兩相比較,不用細加分析,港生與「港漂」內地生高下立見。
此所以在香港的大學裏,成績優異和勤奮向學者多是內地生,香港本地突出的學生,多已在中學階段到海外留學。近年來港的內地生,已經沒有像早幾年那樣,屬全國最厲害的尖子,似是因為他們開始感覺到香港的大學盛名之下未必相符,他們更容易往英、美的名校升學。然而,即使屬次佳,其學習態度、知識基礎,還是勝過本地生。本地生學不如人,也不願努力,或許便是反修例事件眾多本地生參與並公然排斥、攻擊內地和內地生的一個原因。
而在職場所見,「港漂」內地生也同樣勤奮勝過本地生。上述認知態度的差別,可說明差別的因由。
當下這麼多香港本地大學生、中學生參與示威暴亂,排斥、攻擊內地人,或許正是本地生抗拒內地生的競爭。競爭不過的原因是自己不努力,但借政治藉口來掩蓋心中的自卑和由此而生的無名憤怒。其中他們的老師,特別是在大學時飽受內地生優越成績壓抑的,也把他們憤怒之情傳染給中學生,使中學生即使沒有親身感受,也虛擬出會受到「港漂」的巨大競爭壓力。
本地青年與「港漂」這樣的差別,在當前局勢中便多會變成本地青年支持、同情反修例的去中國內地化,或至少冷眼旁觀。「港漂」則心憂如焚,因為他們希望香港進一步建設與發展,他們急於投身其中。香港進一步建設與發展會帶來轉變和改革,香港青年則是反動式的反抗,只希望把香港的資金與機會留給他們享用,但是要唾手可得不需努力,也不願意分享。
相反,「港漂」不畏變,更希望變,因為變會產生更多的機會,他們便可以藉此進入變動帶來的新局面,有所貢獻便有所得益,這形成贊成與反對變化的兩大立場。
香港是變抑或不變?結構矛盾已令人憂心,中美之爭更帶來前所未有的大變。在這樣的變動中,香港依靠誰呢?是反對改變、不惜「攬炒」的本地青年,抑或是求變心切、身體力行的「港漂」?香港每次結構轉變都會淘汰一大批人,今次可能便是港青中的廢青了。
原刊於《東方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