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留學是要準備啊!

Well begun is half done!「準備充足是成功的一半」,這句英諺人人唸得琅琅上口,但能做到的又有幾人?不幸的我接觸希望往海外留學的學生大多屬「蒙查查」一族。

香港近月來因應政府修訂《逃犯條例》而導致社會事件愈演愈烈。支持、反對雙方劍拔弩張,把複雜的政治問題簡單的二分法:非黑即白;把人倫關係兩極化:非友即敵!結果是日常生活遭打亂,鬧得人心惶惶,不知所措。心定,才能安;心浮氣則躁,不只有損健康,思想亦失平衡,感性蓋過理智,作出錯誤決定。輕率的決定把子女馬上放洋留學就是明顯一例。就子女海外留學的主題,本欄曾多次觸及,去那裏?何時去?讀什麼科?也曾一一討論,有興趣讀者可自行查閱。本文只把問題聚焦在留學準備功夫上。

準備充足是成功的一半

Well begun is half done!「準備充足是成功的一半」,這句英諺人人唸得琅琅上口,但能做到的又有幾人?不幸的我接觸希望往海外留學的學生大多屬「蒙查查」一族……先談技術上的準備,這包括目的地國家的教育制度、彼邦物質及精神生活面貌等。

不同國家會因應本國歷史、傳統、社會文化背境而有不同學制,此等差異會為申請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以中學教育為例,現行香港是3+3制,即3年初中、3年高中;而英國則是3+2+2,即3年初中、2年高中、2年預科。

案例一,美娟(化名)是一位中四學生,希望翌年赴英,入讀英國中學第5年,但申請時卻出現有阻滯。原因是英國高中是兩年制:中四及中五,完成後會應考「中學教育普通證書」(GCSE,舊稱GCE O-Level),所以一般中學只會錄取申請就讀中四的學生,最後美娟只能選擇重讀中四。

北美洲的美國及加拿大中學學制亦與香港相異,兩國多是行3+4制,即3年初中,4年高中。這樣香港與兩地學制銜接亦會出現問題。另一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港人鍾情的美英加澳等學校,多以歲數作為錄取標準,與香港以年級為計算單位截然不同。

案例二,駿軒(化名)是一名在港就讀的小學畢業生,成績優異,英語寫及講亦可以。父母為他申請在美國入讀初中一年級,即第六班,結果多數目標學校都拒絕其申請。原因不在其成績,而是與年齡有關。原來美國初中一年級,學生年齡要達12足歲。駿軒是「細仔」(這是香港教育界術語,意謂入讀小一時年齡偏小),小六畢業時還不滿12周歲,被美國學校拒絕是意料中事。

適應不好會導致心理受損

適應是另一需要小心處理的事情,這點卻常被家長、學生忽略。

案例三,穎玲(化名)為香港學生往英國讀研究院。申請學校時沒注意自己開朗好動性格,選了一所位於英格蘭北部的大學。英國北部天氣濕冷,日照時間不長,冬天尤嚴重。下午三點不到已漆黑一遍,對於習慣陽光朗朗、享受海風吹拂的女孩,陰暗寒冷的英國天氣與人間煉獄無異。淑玲不久即患上抑鬱症,輾轉雖能把病情穩住,卻花了兩倍時間仍未能把學業完成……

香港社會富裕,學生多生長在溫室,驟然離開「舒適區」(comfort zone)奔向野外,調適是必須的;但過渡是否暢順有賴事前準備功夫是否充足。所有這些預備功夫的資訊,只要肯多花些時間,不難在網上找到。

父母也要準備

留學的主角是子女,但父母的準備功夫也不可少。表面看來父母首要準備是財政支出。這也沒錯,英語系國家的學費、住宿及生活指數絕不平宜,以中學教育為例,年花約港幣30至50萬不等,幾年下來已是一般中產的半生儲蓄。唯家長多有心理準備,財政縱有壓力,多能撐過。唯一般父母較易忽略的是「沒有子女在身邊的日子」!

試想香港獨生子女的家庭不少,子女在身邊時,父母的生活多是環繞子女學習、課外活動而轉,母親的生活尤是如此。現子女不在身邊,生活怎過?時間怎樣打發?有嗜好、興趣、人生有目標的夫婦當然沒問題,下班後、周末各自各精彩。若過往全副精力只投放在子女身上的,現子女遠在千里,可能頓感失去目標,極端的更會懷疑自己生存的價值。子女學成回來,若見到的是一個破碎的家庭,會是一個好的結局嗎?

最後奉勸各位家長,子女負笈海外是家庭一宗大事,切勿以為科技發達,全球化下國與國的距離拉近,而忘卻了作出充分的準備。

邱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