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題目的問題是來自一位家長。問題怪怪的,估計是問IB課程是否適合其子女,而非問IB課程是否適合自己。唯錯有錯着,此問題的對象是家長亦無不可。此話怎解?先談談一般家長對IB課程的迷思。
IB易考取佳績?
IB ,國際文憑,是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的簡稱。香港家長對IB課程趨之若騖,有謂IB課程容易考,易取得優良成績。事實是否如此?表面看來似乎也有道理。試看2018年香港考生在IBDP,大學預科課程(Diploma Programme)的表現,考獲最高等級H7 的為24.1%,遠遠超於同年DSE(香港中學文憑試)考生考取5**的1.3%;亦較英國課程AL(高級程度會考)最高等級A* 的8.3%高出好幾倍。但對不同類別、項目的比較,均不可掉以輕心,更不應過早得出結論。上述比較就是犯了把數字簡單化的毛病,亦忘記了分析數字背後的「上下文」(context)。
首先,難與易跟競爭激烈與否有莫大關係。按IB官網,全港現有65所可以提供IB課程的學校,而開辦DP課程的有33間,絕大部分均是國際學校或私立學校;也有幾所直資學校。國際學校、私立學校學費、雜費高昂(年約15-20萬),收生對象自然是中產及富有家庭子女;至於幾所有提供IB課程的直資學校均是家長心目中的名牌學校,學費雖較國際學校及私校便宜些,每年亦需化6-7萬,也不是一般的普羅大眾所能負擔。因此,就讀IB課程的同學,除了同學本身能力之間的競爭外,也牽涉到家庭「社會資源」(social capital)之間的競爭。簡單點說,就讀IB課程同學的競爭可說是菁英之間的競爭,其激烈程度不言而喻。
IB成績易入大學?
本文的大學只指香港的公營大學,持DP成績往境外升學的暫不討論。讀IB課程易取佳績,自然更易進入名牌大學,這是一般家長想當然的看法,亦與事實不符。箇中關鍵是IB與主流課程DSE進入大學的程序不同。後者是透過「聯招」(JUPAS)、前者則是透過「非聯招」(Non-JUPAS),直接的說是兩者排不一樣的隊伍。看看以下香港大學及中文大學最近的收生情況當可一目瞭然。
根據香港教育局的數據,在2017-2018學年,港大共錄取了3756名一年級學生,當中,持IB成績入學的只有203名,即5.4%。同學年,中大一年級總收生人數為3941名,以IB又績入學的有139名,即3.5%,較港大的數字更低!這只是平均計算,若只算醫科、環球工管、法律、雙學位等熱門選擇,要求更高,競爭絕對不亞於DSE,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孩子沒有讀不了的課程
回應本文的題目:IB適合我孩子嗎?答案視乎家長採取那種教育信念:先天決定論還是後天培育論。若是相信「因緣天註定」,IB可能只適合上帝的選民。IB以英語授課、學習;要求學生更高的共通能力(generic skills),從這角度看,「蠢鈍兒」的確不合。唯若是服膺中國傳統信念,堅信「將勤補拙」,孩子只要有中資之材,任何課程自可應付自如。其實,孩子應否讀某一課程,針對點不只是孩子,還有是家長。所以,「IB適合我嗎?」,這問題,家長是問對了。
孩子學習,不只是讀「書」,更重要的是家庭的氛圍。家長若是典型的7-11一族,早出晚歸,日常只是逗孩子、「玩孩子」,帶孩子的責任御了給僱人、父母;加上慾望太重、習氣太多,孩子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讀什麼課程也不會好到那裏。香港是高度發展城市,生活節奏急促、工時長、競爭烈、壓力大,要妥當梳理自己的事情已不易,教導孩子真的有心無力……。這是父母的心聲也好、藉口也口,確實反映了在現今社會培育孩子困難的現實。但難並不等於不能做,而且方法也不少。第一步應是停下來想想自己、家庭的局限,不可好高騖遠,跟風隨波逐流。如何做?這是另一個題目了。有機會再談。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