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之前相信沒有人會想像到今天香港社會所呈現出來的景象。
無論靠向黃的、藍的、黑的或者白的那邊站、甚至自以為是「中立」的市民,相信都不會同意這個暑假所發生的事情是對香港有益和有建設性的。然而仍有些人,蓄意把這些紛亂景象的火苗推向中小學校園。
開學成連場惡夢,所為何事?
歷來9月份對基礎教育工作者而言都是艱難的日子。一來,開學初有大量行政和支援工作要辦理;與此同時要將重歸校園的學生由較散漫的生活模式,回撥到規範性強的作息時間表,老師需要花更多氣力予以調校。至於那些跨階段升級的,例如由小學升上中學校園、初中轉入高中軌道的學生,還會遇上環境改變和適應的難題,以及所伴隨的情緒問題,這些擔子都是身兼班主任的老師無可逃避的責任。
不過今年暑假後半期的文宣卻令學校工作百上加斤:罷課的夢魘;無論有關的號召有否成真,學校都要及早作好規劃,為各種可能情境做好準備。為的是要顧及學生的安全和福祉,包括身心情緒。這些超負的工作壓力,肯定不會對學校的運作帶來任何正面效能!
只要理性思索都知,把罷課這個概念推向未成年的中學生,繼而鼓動他們實踐罷課;結果對當前的社運鬥爭並不會有實質效益。受傷害的只有學生──不論有參加或沒有參加罷課的同學。既然可以想像到有這種結果,那為何有人要鼓吹罷課呢?事實上認真的教育工作者都不會支持這種主張。
基礎教育機構的社會責任
自從全面推行義務基礎教育後,學校的角色已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學校早已不再只是傳授知識的地方,她的功能所覆蓋的,變得既廣闊又要適時貼身。所以有說法指教育是一種服務,幫助青少年人心智成長。社會的發展令不少家長難以為子女提供全面到位的支援,學校則要負上補救不足的責任;所以學校被想像為學生的第二個家。
當前社會氣氛轉差,不安感和無力感,最容易在成長中的青少年體內滋生;事實上現時的社情也非年紀較輕的學生可以深刻地理解得到。兩個月來無間斷的紛亂更令一些家庭出現內部撕裂,學生連在家都無法有片刻寧靜。這種情況下,校園應該成為一個讓學生抓得住安寧、可以喘一口氣的空間。
因此學校需要自覺,師生職工上下一心把校園營建成一個平和寧靜的地方,好讓學生有一段平靜學習的時光。不論老師或學生,盡量避免將社會爭拗帶入課堂,甚至個人的政見立場也不宜在課室上宣揚;畢竟政見並無絕對的對或錯,引入或會導致紛爭。在這非常時期,提供片刻安寧是學校的一份社會責任。
如斯歷史印記,只歎奈何
執筆時仍處於颱風蒞臨前夕,未知開學周將會發展出什麼情況;文章刊出時開學日早已過去了,究竟香港2019年的開學會締造出什麼歷史?筆者無謂加以揣測。
不過這個由「反修例」帶來的大風波,必定成為香港歷史上的一個耀眼印記!無論她成就了什麼或破壞過什麼,一切都是無法返轉頭。事情為何會演變成這樣?當中或有這樣那樣的說法。但對普羅大眾的家長和投身為了教好下一代的同工,最為關心的應是學校和教育這個環節。
投射回到教育過程上,看來這事件帶來的副作用,或許很多個十年後,依然無法復元或彌補得到。教育的受眾從中學到什麼?試從上世紀鄰近地區的一些史料,應可發掘到一點點蛛絲馬跡;但大家會否認同和接受呢?
罷課不罷學,應該是欺騙自己的最佳謊言;當大部分人都沉醉其中,餘下的只是徒呼奈何。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