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近來彌漫着憤怒的情緒,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整個環境對於個人的心理素質有很大影響。尤其是一個充滿否定的環境(invalidating environment),會令到人覺得不被肯定、不被接納,繼而沒有安全感;當這些情緒需要得不到滿足的時候,我們的感受會由脆弱轉為憤怒。
當憤怒向外顯現時,人會表現得具攻擊性、變得敵對或不合作;而當憤怒向內顯現時,人則會變得抑鬱、感到無力,甚至絕望。
社會撕裂 年輕人難建自信自尊
青少年處於重要的成長階段,正在建立自我形象。在心理學家Erikson的理論中,青少年主要在發展自我角色,經常會反思「我是誰?」、「我的生命想怎樣?」等問題。在鼓勵性的成長氣氛中,青少年會慢慢發現人生的不同角色,訂立目標,建立穩固的價值觀和自我。相反,在充滿否定的環境中,他們會對自我形象和前途感到迷惘,無法建立自信心和自尊感。
縱然社會的氣氛和政治大環境在一時三刻未必可以改變,但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我們可以嘗試修補破裂。第一個修補關係的元素,我們需要創造一個雙向聆聽的空間,對於青少年來說,首先被聆聽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之所以感到不被肯定、不被接納,是因為我們不被聆聽,又或許我們當下的狀況沒有空間去聆聽別人。沒有聆聽的結果就是各執一詞,你有你講,我有我講,當對方的話聽不入耳時,自然就會吵架。
雙向聆聽空間 放下你跟我
事實上,若溝通的前設是「我是對的」,我們的行為便會傾向要「講贏」別人,一定要別人聽我說話,和我不同的就是錯的,結果不是逃避就是反彈。我們可以怎樣建立一個肯定的環境?要解決這個溝通的結,第一步應該放下「你」跟「我」。因為當我認定「你」是這樣、「我」是這樣,大家已經互相貼了標籤,分了好壞。
若你和我是同一政治立場的話,那大家都是好人,否則就是壞人。一旦兩個人互相貼上了不同的標籤,這正正形成了充滿否定的環境。事實上,人不應只由一個標籤去被理解,而是有很多其他特質。標籤很容易令人看不到別人的本質是如何,如果沒了這個標籤,至少可以有重新定義的空間。
照顧好自己情緒 免激動變脆弱
第二個修補關係的元素,是先照顧好自己情緒。當一個人因為參與或目擊對情緒有高度需求的大規模示威活動、因而情緒高漲或激動時,人會在情緒上變得脆弱。當自己在經驗憤怒的時候,我們很難從別人的角度去看事情。
此時,我們可以呼吸幾下,靜觀自己的憤怒,觀察自己的情緒、思想和憤怒如何在身體上呈現出來。和自己的心聯結起來,我們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例如:現在的狀態是否適合看這些資訊或參與某些活動、還是需要休息及給予自己關心呢?當自己的心定下來時,我們才有空間去消化當前的事情。
如果你正在經歷憤怒、抑鬱情緒、或有失眠問題等煩惱時,請考慮向專家尋求指導及協助。坊間有不少相關服務,而相關專業人員會保密你所分享的一切資訊。
第三個修補關係的元素,是青少年及其身邊的人都需要明白,青少年正處於一個尋找自我認同的發展階段。他們經常會問「我是誰?」等問題。「自我」有很多個面向,在現代社會,建立政治上的自我是「自我」的其中一個必要元素。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很多青少年被公義、民主及自由等理想所啟發,他們可能會處於自我塑造或自我混亂的危機之中。
自我混亂容易氣餒 須抱持盼望
在密集而激烈的大規模社會運動中,他們可能因為內外衝擊之下的自我混亂危機而很容易氣餒或受挫。因此很重要的是,他們需要知道,在香港爭取民主和在其他地方很不一樣。這是一個漫長的旅程,他們必須對自己及對其他人抱持耐性。面對挑戰是人生的事實,例如當訴求未必能即時得到回應,青少年不需要將所謂「理想破滅」的情況視為「失敗」。相信自己的抗逆力和韌性、抱持盼望,會讓青少年更能面對嚴苛的現實。
原刊於《經濟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