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可改變的,我們不會忘記

今天年輕人的表現,是否與他們在成長期所經歷的遭遇,無不令他們感到社會欠缺公義,成年人長期忽視他們的訴求有關?

有關近年愈來愈多年青人上街遊行、非法集會與及參與不同的社會運動,並且走到最前線表達自己對社會某些爭論的議題感到不滿,遠的有2014年的佔領行動和2016年的佔旺事件,近的便是本年最近發生的反修訂《逃犯條例》,以致最後變成圍堵政總、警總、稅務大樓、入境事務處及律政中心的行為……姑勿論最後演變成怎樣,但是充滿怒火的年輕人,我們如何在他們尚未變成以暴逆暴的方式表達訴求前,如何令他們可以理性思考並嘗試用以「和理非」的手法影響政府決策?

然而,年輕人是世界創新潮流的先導者,那裏是被指為沒有獨立思考的羊群心理者?有學者曾深入分析認為今天的年青人之所以對許多社會議題不滿,乃源於他們在小學至中學時期所接受的填鴨式教育,甚至是因該等年青人大部分在成長期感到受壓制,以致他們完成中學課程後,便覺得需要自由、解放,所以特別當遇到一些他們認為不公平事,便會用行動表態,把不滿情緒完全發洩出來!

筆者曾於一間薄弱學校當過校長,見證了若干在《爭氣》電影裏所見到的個案情況,頑劣外表的學生背後往往都有一個動人心弦的故事。在扭轉學生命運的過程中,發覺得着最多的反而是筆者本人,因為經驗告訴我們:「更頑劣的學生其實都是可教導的!教育的真正意義在於我們不要隨便放棄任何一個學生!」

記得當年的某天,學校發現某些學生的情緒顯得十分高漲,正有靜極思動的感覺,尤其是一些成績稍遜的同學,他們除了遲到、缺課、上課睡覺與無心向學外,更多次聯群結黨在校內、校外生事,而且有部分人更經常破壞公物、對師長呼喝、態度無禮,公然挑戰權威,態度囂張跋扈!

有人歸咎於學校訓育不夠嚴厲以致同學們有機可乘;有人認為學校教師士氣低落欠缺團隊精神所致;亦有人認為學校放低了門檻,濫收一些成績欠佳與行為低劣的「復學」生;也有人覺得學校欠缺一套明確而賞罰分明的訓輔制度以致教師無所適從;更有人認為校長太「寵愛」學生,學生因此有恃無恐,犯事後毫無悔意!

學生對學校有濃厚歸屬感

其實上述報道只說出事實的外表現象,並非全部!據筆者所知,有許多學生對學校是有很濃厚的歸屬感的。話說有一天晚上約9時,筆者與太太擬於紅磡附近找一間有特色的小食店晚膳,最後走進一間「車仔麪」麫檔進食。期間,有一位頗為臉善的年青人走近筆者,很有禮貌地和筆者打招呼,一望原來竟是一位正在惹上官非的同學。他當時的表現,令筆者對他的印象大感意外,因為他本身沒有穿着校服,大可以把筆者當作透明,又或者他可當作看不到筆者,「靜雞雞」離開小食店也不是問題,然而,他選擇很有禮貌地跟筆者打招呼,表現得體。他為的是什麼?如不知他曾犯事,一般人還會以為他是一個有禮守規的乖學生。何解?

另有一個經常逃學曠課的女學生,她經常在校外流連至深夜也不回家,記得訓育組曾點名認為該位女生是一位絕頂「麻煩」的分子。某一天,筆者在街外遇到該位女生正和另一位女同學及一位已被飭令離校的男同學在一起,她一看見筆者卻顯得一臉高興地走到筆者面前打招呼,並努力游說筆者收回成命,可讓該位已離校的男同學復課。雖然筆者沒有答允,但仍努力為她和該位男同學解說學校的規例和程序,希望該生不要隨便放棄自己,也安慰及鼓勵該位男同學要積極為自己未來打算,尋找理想;另特別叮囑他們每人都要做好自己的行為。據說其後該位男同學已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而該位女學生一直都保持良好的考勤紀錄,對學校也很有歸屬感。

不久後,又有一位曾被飭令停課的學生也來跟筆者說她很後悔之前所做曾傷害老師和同學的事,她承諾會努力改變自己的行為,也會樂意與班主任合作。她說:「我很珍惜在學校的日子,我在這裏感到有愛、有溫暖,我十分希望能在這裏完成最低限度中五的課程!」結果該生在復課後,加倍努力讀書,成功完成中五課程,取得畢業資格。

另一位曾經輟學、犯事,被轉介至女童院,其後又再轉到當時學校復學的學生亦補充謂:「校長,我覺得這裏的老師很有愛心、有耐性,而且肯為學生提供額外的補課。只可惜學校裏的同學根底較弱,稍為成績好一點便以為自己不可一世!其實他們和校外的學生比較,他們還差一大截!我很悔恨以前不用功努力讀書。」當然,以這位同學的潛力和肯痛改前非的決心,最終亦令她能重新找回自己的理想,順利在原校畢業!

以上所述的都是一些當時筆者所遇到的真實例子,各位同學其實都有自己對學校、對自己學習的感受,但無論如何,他們都想將自己良好的一面向校方展示,為的是要想得到別人的認同、關心和肯定。今天年青人的表現,是否與他們在成長期所經歷的遭遇,無不令他們感到社會欠缺公義,成年人長期忽視他們的訴求有關?又或他們一直感到自己是弱勢社群,無機會又或沒有人能代表他們發聲?加上教育並不能發揮預期的功能,能讓他們感受被尊重、包容和被欣賞、關愛?香港的基礎教育是否沒有在這些年青人的求學時期,為他們播種希望?

究竟學校的核心價值是什麼?教育工作者所推崇的又是什麼價值觀、教育信念?為什麼有些教師會覺得學生像病毒、像魔鬼,要剷除或遠離他們不可?為什麼有老師仍樂意看待那些誤入歧途的學生視為迷途羔羊,給他們多次改過自身的機會?讓他們感到被接納、被關懷?

筆者個人的教育信念是:「我們需要相信我們的學生,他們是可教導的、可改變的、肯學習的;他們暫時未能做到我們的理想,只因為他們從前沒有機會、沒有信心、沒有方向、低自尊、沒有成功感,也沒有感受到被愛與關懷。」要改變這個現象,我們也需要調整我們的信念與價值方向!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必須從教育入手,那就是:「教育是有正面的功能的,學生是可以從小塑造他們具有正向的品格的!要信任學生,因為他們有能力自我成長,他們是可以改變自己,珍惜別人給予的機會,並會樂意貢獻社會的!」謹以本文獻給所有在薄弱學校服務的老師們,您們對孩子的善意,孩子們是會感受得到的,他們是會改變的!

鄒秉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