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有三位偶像,他們生於不同時代,但同樣都是積勞成疾,操勞過度而早逝的。他是東漢末年、「運籌帷幄、決戰千里」,使天下三分的諸葛孔明。第二位是明朝末年,不遠千里而來華的意大利籍耶穌會的利瑪竇神父。他不但成功把天主教的種子帶到中國,在肇慶、江西、南京及北京都有他的足跡,更把西學介紹到中國來。最後一位是我有機會親炙的國學大師霍韜晦教授,他在港創辦法住機構,夙興夜寐、著書立説、設館授徒、桃李萬千,有「現代孔子」的美譽。可惜三位多才多藝的通才通儒都沒有享得長壽,在事業還要繼續時,「戰死沙場」,其志其業,必須有後人繼上。
忠臣的典範──諸葛亮
先說諸葛亮。諸葛亮既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忠臣的典範。早年,他是卧龍先生,在等候明君的出現;三顧草廬後,他知道劉備是位仁者,決意助其一臂。他在「隆中」對指出當時的天下大局,「聯吳抗曹」才可開三分天下之局。他神機妙算,使吳蜀聯軍在赤壁大勝曹操。蜀國得以急速發展,本來地少勢弱的蜀國竟可與魏、吳兩大勢力,鼎足而立。可惜後來關羽死,劉備為了報仇,險死於白帝城,蜀國開始中衰,後劉備駕崩,太子阿斗卻難以扶正,加上「蜀中無大將」,諸葛丞相一方面要兼顧軍事外交,「六出祁山」,以攻為守;在內事事也要親力親為,兼顧大小事務,最終體力透支,54歲便早夭了。杜甫的名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滿襟」,就總結了他的一生。孔明之死是無奈的,孔明一死,蜀國便群龍無首,不久蜀便滅亡了。
中西文化交流的神父──利瑪竇
利瑪竇的事蹟或許沒有諸葛亮那麼為人熟悉,因為《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作者羅貫中是「抑曹揚劉」的,所以諸葛亮是主角中的主角。孔明可說是歷史上最家傳戶曉的人物。但如果你是天主教徒,利瑪竇的名字也應不會太陌生呢!
利瑪竇早在23歲便來到澳門。他排除萬難,得以進入中國的大門,甚至能在肇慶建小教堂,到南京生活,最終更成功到北京,進入皇宮,在紫禁城也住了好幾年,可惜崇禎帝多年不上朝,利神父最終未能見他。
利瑪竇是個通才,除了神學還懂得數學、天文學和科學等。他又帶備了歐洲的新發明到中國,如自鳴鐘,望遠鏡和世界地圖等,這些知識都是當時明朝所沒有的。利瑪竇為了傳教,努力學習中文和漢語;三數年之後,他已可以漢語流利地交談,並能用中文寫作,最著名的文章是《交友論》,他又把《論語》翻譯成拉丁文,把中國的智慧帶傳到西方去。後來他認識到徐光啟,兩人惺惺相惜,利氏不但介紹天主教給徐氏認識,更和他一起翻譯了《幾何原論》,那是一本經典的數學理論書。利氏又傳授了不少天文學、水利學、植物學、農務等知識給徐氏。利瑪竇死後的20多年,徐光啟也努力翻譯分別譯出多本非常重要的西學叢書,對中國的科學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天妒英才,利瑪竇在59歲便身故。歷史學家都認為他是過累而死的,因為他是工作實在十分繁重,每天慕名而來的訪客絡繹不絕,每天他都要接見當代大儒和平民百姓,體力透支,身心俱疲。在中國28年以來積勞成疾,最終獲得皇帝的同意,安葬在北京,長眠於中國。
儒佛兼擅的大師──霍韜晦
最後一位,亦都是影響筆者最深遠的霍韜晦教授。剛過去的6月6日,就是吾師逝世一周年的紀念,當晚在觀塘興業街的法住總部舉辦了悼念活動。出席的弟子,友好和嘉賓眾多,參加者無不懷念這位努力不懈,心無疲厭的老師,儒佛兼擅的大師。
和諸葛亮和利瑪竇一樣,霍師的工作是艱難的,任重道遠的。他常常說唯一可以做的事咬緊牙關,迎難而上。因為他和錢穆、唐君毅、牟宗三諸為先生一樣,對中國文化有強烈的自信心,知道國學是現代的救世良方。可惜霍老師和孔子一樣,有點像「喪家犬」,不為天下的當權者所明白,也不為一般世人所理解。
其實霍氏一心為繼承及保存中國文化而奮鬥,他不惜放棄安穩的大學教授工作,去闖一番事業。霍氏早年的佛學造詣已經相當精堪,同事饒宗頤先生曾規勸他,叫他不要浪費寶貴的學術生命,去創辦法住機構,可是霍師的志向並不在學術界的象牙塔裏,而是要走入社會,鼓舞人心,造出「真正」的影響來。後來他設計及親自主持的「喜耀課程」一直辦了20多年,除了香港還有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內地的學員,筆者是逾萬弟子當中之一。
霍師以一介書生身份辦文化、出版、教育、藝術的事業,有的是崇高的理想,無私奉獻的精神,在香港這個地產霸權橫行,文化沙漠上披荊斬棘,「浴血奮戰」,結果殺出一條血路,守住了中國文化的橋頭堡,霍老師的事業在香港屹立30多年。那豈止是一個奇蹟,更是證明中國文化不死的實證。
30多年來,香港政治、經濟及民生跌跌盪盪起起伏伏,霍師都能回應時代,每件港時、世界大事都有真知灼見,大是大非的關頭,他挺身發聲,並作獅子吼,其勇令人動容,其志令人崇敬。雖然大師已逝,並難覓接班人,但有心有力的弟子還是眾多的。今天剛收到陳志宣傳來的WhatsApp,通知我法住機構已把十多二十年來霍師在不同課程是的聲頻錄音整理好,方便法住的同人可以收聽。他們還會逐步整理霍師過往上課及講座的視頻並會上載互聯網,到時學生們便可在YouTube上再睹老師的風采。
真慶幸有科技園的普及。我相信,霍韜晦先生的會集亦將有後人或弟子們合力輯錄,但因文章文獻實在太多,相信還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請大家也拭目以待。在此我再向霍老師致敬。我想,北宋張載的「橫渠四句」最能總結霍韜晦老師的一生「為天地立心,為新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霍師一生為中國文化鞠躬盡瘁,一定會留名史冊。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