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必學的課程

有人說,什麼都可以學,就是死不要學。我則認為這種說法不對,死,才真正要用心學習。死亡是人生的終點,人最惶恐的就是這件事。如果對死亡有透徹、正確的認知,知道死後靈魂是非常安然的境界,就不會對死亡恐懼了。

曾經有一則發生在慈院心蓮病房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角,是位「透徹人生,捐贈大體」的老先生。

1997年下半年,家住南投的老先生,檢查發現是癌症末期,老先生想捐大體,在家人支持下,住進心蓮病房。快過年時,他覺得身體還好,便回家過年。後來,感到不舒服,也認為在慈院受到很好的照顧,就告訴太太要回來慈院。老太太一路陪着老先生,當火車抵達花蓮,老先生覺得全身虚軟,實在無法走台階過月台。老太太便教老先生讓她揹着走,但老先生衣服胸前有鈕扣,擔心會使太太不舒服。老太太說,只要他臀部稍微翹一些,就不會靠她的背太緊,鈕扣也就不致於礙到她了。

兩人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老太太下一層台階後,已是氣喘吁吁,老先生很不忍心,但老太太仍請他安心。就這樣又上一層台階,才終於走出火車站,非常辛苦地來到慈院。

老先生住院時,有一天很想去靜思堂走走。老太太與志工們便推着輪椅,帶老先生出來。到靜思堂半途,老先生說他體力不行了,遂又折返醫院。才到病房,老太太及志工合力將他扶上床,老先生便往生了,走得很安詳,毫無痛苦。志工們先在病房為他念佛,送到助念堂後,大家輪班再繼續助念。

之後,老先生的一位親人前來,提起老先生曾說要捐手上的兩枚戒指給慈濟。但老太太擔心老先生已過世多時,身體已經僵硬,如何還能摘下戒指?這位親人遂對老先生說,既是您自己發心要捐,就得讓我們拿下來。不可思議地,老先生軀體還很柔軟,戒指很快就取下來了,將老先生大體送到慈濟大學做處理時,臉色依舊如生,好似睡着一樣,令人安心歡喜。

這位老者實在令人讚歎啊!他最期待的就是人生最後要大捨的這一天,所以將生死看得很透徹,才能走得安然自在。其實,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想不開而以種種方法傷害自己,甚至自殺,如此就苦不堪言。

化小愛為大愛

人死後,燒紙錢等民間習俗,事實上並不需要,徒然污染空氣、製造神祕感罷了。而請人做法事,叮叮噹噹的很吵雜,也是多餘無用,使人心亂而已。在亡者走後,最重要的是家屬要心安,亡者才能靈安;情感是一分業力的牽絆,就像一條繩子,家屬不能安心,業繩就會綁住亡者,使他不得解脫。所以,家屬要勇敢振作,化小愛為大愛,使往生者靈安。

人已走了,喚也喚不回,與其痛苦悲哀,不如轉個念頭,讓自己心安下來,祝福他乘好因緣再來人間。這種虔誠的祝福,較之為他做法會都要更好。

有人說,什麼都可以學,就是死不要學。我則認為這種說法不對,死,才真正要用心學習。死亡是人生的終點,人最惶恐的就是這件事。如果對死亡有透徹、正確的認知,知道死後靈魂是非常安然的境界,就不會對死亡恐懼了。死不足畏,重要的是活着時要看開生死,凡事不計較,把握現在努力付出,這樣的人生絕無後悔。

原刊於《過關》,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釋證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