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對利瑪竇的印象一直甚為不佳,因為讓我聯想到「格致」書院等香港七八十年代的私校。3月份有一位天主教的朋友介紹我去看4月份復活節期間公演的大型音樂劇《利瑪竇》,但我一直沒有放上心頭,到4月中才打算購買門票,也只是抱着不妨一看的心態去購票,竟知一連數場的票已通通售罄!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的座位1734個,座無虛席。也許復活節是基督教徒最重要的節日,學生也有假期,父母可以帶同一家大小前往觀看。
因為購不到票,我只有退而求其次到油麻地的「塔冷通心靈書店」去購買些有關利瑪竇生平事蹟的書,老闆向我介紹一本美國耶穌會會士鄧肯的《一代巨人──明末清初的來華傳教士》,這書分上下兩冊,上冊寫明末崇禎年間來華的利瑪竇,下冊則是清初康熙期間中國的湯若望。我只買了上冊,目標是要認識利瑪竇這位中國人已很熟悉的名字。
有幸觀賞音樂劇
但感謝天主的安排,我剛有一位同事本買了幾張票準備一家去觀看,但她的兒子要趕交大學的功課,忙於做專題研習,所以她便宜讓了一張票給我,令我喜出望外。最後我在22/4星期二看了這齣音樂劇。
這個音樂劇是由今年87歲的意大利籍恩保德神父發起的,他20多歲便來港,時為1950年代末,他坐了20多天的輪船,暈了全程的風浪,到了香港便開展他傳教傳福音的事業,至今已起過60年了。利瑪竇正是他的偶像,一位中西文化交流的拓荒者。
恩神父有一個夢想,但要把夢想變成理想,再變成現實實在是mission impossible(不可完成的任務),可是恩神父憑着天父的幫助,找到了著名藝人劉松仁去當導演,「松哥」是一位天主教徒,8歲的時候由恩神父替他領洗,與他相識了一個甲子。劉松仁當然義不容辭,擔負重任,由他聯絡、聯繫許多藝術家、音樂家、填詞家、舞蹈家、編劇家、無數台前幕後的人,我相信超過100人的製作團隊,經過多個月的綵排練習,終於把劇排好,並在公演後大獲好評。
看了這音樂劇,我也覺得很不錯。不過,我最欣賞的是劇終之後,恩神父出來謝幕說了的一番話,補充了劇中的主題思想。神是慈愛的,衪會用衪的方法去傳揚衪的信念,天主的愛和儒家思想的仁是可以共融互通的,耶穌會的修士以求同異和尊重當地文化的手法去傳教,即所謂「利瑪竇路線」,可以避免了「禮教之爭」。利神父容許信徒和一般老百姓一樣祭祖奉香,因為這只是孝的表現,慎終追遠是敬的表現,不算是迷信,更不是拜偶像。
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人物
利瑪竇來華先到澳門,當時澳門由葡萄牙人管理,葡籍的傳教士因「大歐洲人主義」,白人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態度去傳揚天主教,當然令到當地人非常反感,他們要求傳教士學懂當地的語言,不用翻譯,直接與大眾和信徒溝通,利瑪竇後來去了肇慶,幸得當地官員接受,批了一幅小地讓他建聖堂,開展他的傳教事工。他為了讓百姓明白及接受這個外邦人,他削髮如和尚一樣,他也為自己改了利瑪竇的中國名字,號西泰,以融入中國文化當中。
後來他也去了南京和北京等地,希望能接觸中國的士大夫甚至皇帝,希望可以由上而下去傳教。到了南京,他改穿儒服,和有識之士交往,當中最著名的官員是徐光啟,利瑪竇精通科學、數學和天文,他又帶了西洋的寶物自鳴鐘去吸引知識分子和帝廷的注意,幾經介紹,利瑪竇終於進入了皇宮,但受到宦官的阻撓,在宮廷裏留了三四年還是謹見不到崇禎帝,利氏也放棄了見皇帝的想法,在北京城傳教,直到57歲病逝。
利氏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人物,因為他精通中文,曾以中文寫下不少文章,最著名的是《交友論》,他又把中國的四書翻譯成拉丁文,又把西方的數學、天文書籍翻譯成中文,讓中學西傳,西學東傳,功不可沒,中國漢朝有張騫通西域,明末有利瑪竇通泰西,我認為利氏比元朝時來華的馬可孛羅重要得多呢!「天主」的名稱,就是出於利瑪竇呢!
利瑪竇作出了不朽的貢獻,正式把天主教的種子帶進中國的國土,並想盡辦法令到種子發芽成長。400年過去,天主教、基督教等基督宗教也在中國的大地上成長,香港有很多宗教團體辦學,作育英才,培養一代又一代「行公義、好憐憫」、「非役於人,及役於人」的社會棟樑。在此,我向利瑪竇神父致敬,也向恩保德神父致敬,感謝他們讓我們認識慈愛的天主。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