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兩制的多元另類思考

把波動和粒子這兩個對立的概念同時置入微觀世界,能夠成功解決當時存在的研究困難,主要是應用了「較為有利」的選用原則。與一國兩制構思最初被提出時的情況何其相似?

對於一國兩制的實踐,社會上仍然存在不少爭議,甚至否定或者給出另類演繹。高中通識教育科內有探討社會現象和政治參與的教學內容,故社會爭議很容易被帶入課室內。在探討與一國兩制相關的議題時,除引經據典地教學外,提出一些另類思考來引起動機或會有不一樣的效果。本文嘗試用一些雜亂無章的類同情況與一國兩制對比,由此輕鬆無壓力地探索一下相關的延伸思考。

一國兩制原是當年處理港澳回歸而提出來的構思,本質是一種「對立共存」。八十年代中英談判進入後期時社會輿論逐漸浮現一國兩制的說法,筆者的一位老師嘗試借用著名物理學經典理論《相對論》去闡釋這個「新」概念。不過,似乎用「波粒二象性」來與一國兩制做對比更為適切。

「波粒二象性」和一國兩制

波粒二象性是指微觀粒子的屬性可以同時是粒子運動,也是波動行為。雖然日常生活中汽車在公路上的行進與海岸邊的湧浪現象,根本是截然不同的。在比納米還要小很多個數量級的微觀世界裏,客觀物體卻選擇同時遵守兩種看似完全不協調的理論。

簡單地說,物體在不同情境內運作時,會選用「較為有利」的理論來依從。事實是,人們選用有利於解釋自然現象的理論來描述和作出預測。例如原先光被認定是波動,但愛因斯坦選用了光子概念而成功解釋光電效應;十九世紀時電子被認為是粒子,但玻爾建立他的氫原子模型時就將電子在軌道上的運動當作駐波,成功解釋氫原子光譜的來源。

把波動和粒子這兩個對立的概念同時置入微觀世界,能夠成功解決當時存在的研究困難,主要是應用了「較為有利」的選用原則。與一國兩制構思最初被提出時的情況何其相似?那時為了把實施資本主義的香港社會順利地融入彼時推行社會主義的內地中央政權管轄之下,所謂一國兩制不就是各自選取對己方較為有利的制度嗎?

太極圖見到的對立共存

韓國太極旗中央有個紅藍雙色互嵌的圓形,這個雙色圓脫胎自太極;常見的太極圖是黑白兩色,互扣的兩塊之中嵌有另一個色的小圓塊,稱為太極陰陽圖。對於太極和相關的學問並不認識,但知道陰陽本是對立的概念,現在把它們放在一起,甚至要緊扣起來:對立共存。嵌在其中的異色小圓,似乎暗示要留有小小位置來容納對方;反映出這樣才可以更和諧和更均衡。

由這個圖像可聯想到在實施一國兩制時,兩制也應留有空間好讓對方處身其中,並有更好的發揮。比較遺憾的是,希望更加和諧的想法,此刻社會上卻有不同的詮釋!太極陰陽圖的設計正指出有互融才可帶來和諧,對整個體系有更大的好處。

人類社會除了少數跨性別人士外,大部分不是男人就是女人,男女其實也是陽陰對立的概念。但在實際工作中的團隊,不論是課室或辦公室,團隊內有男有女或納入了不同性格的組員,當配合得好時就會帶來更佳效能。重點就是能夠互相合作,對立並存的系統,必須有合作才會有好的成果。除現實生活外,科幻電影亦有善用這種配搭,火星人和金星人不一定要互相對着幹,善用各自優點才可有更佳績效。

對立並存要合作互補才有優勢

中美貿戰被形容為企圖重建冷戰,美蘇冷戰是上個世紀因為兩種主義不能接受對方而形成,最終是蘇方倒下。30年來世界並沒有完全變成單一主義,除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外,出現了更多未命名的兩種主義互扣的社會制度,西方世界也有不少具有社會主義味道的制度。事實上現時地球上仍然是「一球兩制」,強求一制獨大並無好結果。就如上述的太極陰陽圖的想法,對立的兩種主義可以互相補充地合作並存,由此產生能量建構更好的世界。

探討一國兩制爭議時,不妨從「採納兩制各自的利,強調合作互補」出發,這才可以顯出優勢;若仍然互相指責或多加猜疑,香港優勢從何說起?

黃冬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