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癱」,是香港俗語,即現代漢語的癱瘓。癱瘓原意指身體失去局部或全部的活動能力,可以是相對輕微的部分,如手足不能活動,以至全身也不能移動。俗語的「癱」卻多指身體喪失大部分或全部的活動功能,如說某人「癱咗」,多暗示已喪失全部的工作能力,絕大部分、甚至全部的自理能力,進食要用胃喉,呼吸可能也需要依靠呼吸輔助器;一天24小時,一年365日只能躺在醫院,身體上插滿大小不同喉管……一幅可怕的圖像!
人癱了,是否完全沒有價值?如沒有價值,又是否有活下去的意義?拉得闊一點,什麼才是生命的意義?本欄上文(見2019年4月2日)提及《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的主角莫瑞教授知道患了「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這個絕症後,仍能超然面對,利用14堂課向作者以及人類展示了人生不一樣的意義。本文再介紹一位癱了的人物,全身除了能自行呼吸及左眼簾能眨動外,基本上不能活動分毫。這樣一個庶幾的植物人,卻仍能為世人譜寫一段生命意義的樂章。
潛水鐘與蝴蝶
《潛水鐘與蝴蝶》,原文是法文,我看的是中文的翻譯著作。此書作者鮑比(Jean-Dominique Bauby)也算是法國的名人,生前是法國著名女性雜誌Elle總編輯。Elle早在1945年已創刊,據說是世界上最大的女性時裝雜誌,在全球60個國家發行,香港也有中文版。鮑比1952年出生,1991年任Elle雜誌總編輯,1995年12月8日腦血管意外,即中風,從此變成半植物人。1997年3月9日離世,終年45歲。
鮑比全身癱瘓後,完全無法和人溝通,但並不表示不清醒。讀者們可以想像,一個頭腦仍是清醒的人,但是四肢、頭部不能移動,全身唯一能與外界溝通的就是眨動左邊的眼簾。這種病,學名叫閉鎖症候群locked-in syndrome。顧名思義,這個病好像給封閉了、給鎖着一樣。作者選擇以「潛水鐘」作為書名,就是取其喻意。潛水鐘原理就像一隻在水中的玻璃杯子,杯子內有一定量的空氣,供潛水員呼吸,使潛水員能在水下逗留較長時間,早期的潛水鐘正正是密封式的。
用眼皮寫作
在近幾全癱瘓的情況下,作者有何能力寫作一本書?這不得不歸功於法文的特點。法文字母是基於26個的拉丁字母,寫作程序是首先由別人把26個字母一個一個的唸出來,唸對了,作者就眨一下左眼。試想多少個字母才能拼成一個詞語?多少個詞語才能組成一句句子?又多少個句子才是一段?多少個段落,才是一頁?作者花了一年零九個月時間,終於完成了這個作品。145頁的《潛水鐘與蝴蝶》就是這樣「眨動」出來了。箇中艱辛程度,實在不足為外人道。
這是一套文字代碼,要不停的練習,才可以熟絡。作者很風趣,雖然千辛萬苦,仍有幽默的語調。例如,據作者記載,由於書寫實在太困難了,有時會出現一些奇怪的句子:「物理治療師懷孕了」、「法國人玩得跟豬一樣差勁」。
書中共有29篇散文,有記載發病後醫院治療的情況,醫生、護士的態度;妻子,女兒、朋友探望的情景;鮑比亦有回憶難忘往事,如與前妻的關係,還有記述在香港半島酒店酒吧的片鱗半爪。雖然看似絕望,但作者似乎沒有完全放棄追求,作者最後以懷疑的語調作結:「在宇宙中,是否有一把鑰匙可以解開我的潛水鐘?有沒有一列沒有終點的地下鐵?哪一種強勢貨幣可以讓我買回自由?應該要去其他的地方找。我去了。去找找。」這種寫作形式實在太累了,書本出版後兩天,作者就涸竭而歿。
The purpose of life is a life of purpose
生命有何意義?對鮑比來說、對莫瑞教授來說,這個問題較一般人定來得深邃。一般人在提出這問題時,背後多有一個假設,以為「生命有何意義」是屬於知識層次的問題。凡是知識,必有標準答案。蘋果為什麼從樹上掉下來?牛頓給你萬有引力的答案。吃魚生後為何肚痛?醫生告訴你是吃了線蟲。屬於知識範疇的答案不會因人而異。蘋果為什麼從樹上掉下來,中學物理老師跟牛頓的答案不會相異;黃醫生告訴你魚生的寄生蟲是線蟲,陸醫生的答案也是一樣。
但生命有何意義卻不是知識範疇的問題。西方諺語說得好:“The purpose of life is a life of purpose.”這句諺語帶出了至少兩個訊息。
第一,人生的目的是流動的,非靜止不動的;目的是有階段性,並不是一個休止符。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人生目的;面對不同的對象,目的亦會有異。
第二,生命的目的並沒有一個標準、確切的答案。不同人有不同的人生目的,每人終此一生,要為生命賦與不同的目的。莫瑞教授及鮑比正正給世人作了一個良好的楷模示範。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