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獨立及探究學習能力才是重點
本地文憑試開考,每年均成為媒體熱點。考題題目及要求、答題技巧及專家評論佔據了媒體不少的空間時間。除中英數外,作為核心科目通識教育科也必是報道重點。記者特邀通識教育科資深教師講解題目要求和答題技巧,看來要在通識教育科取得好成績,非掌握一些公式化的答題技巧不可。雖然這未必是事情的全部,也某程度反映了大眾通識教育科考試的想像 。
根據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聯合編訂的課程指引,通識教育科旨在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融會貫通各科知識,多角度研習不同課題,從而建構與其所處世界相關的個人知識。其特點在於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而探究式學習更是設計通識教育科的核心。因此讓學生掌握公式化的答題技巧並非成立通識教育科的初衷。然而,學生要在考試中獲取優異成績,只具備獨立和探究式學習能力,而不掌握應試技巧,想法「離地」。但如師生把過多精力放於應試技巧上,這便遠離通識教育的初衷了。
IES體現科目宗旨
本地的文憑試的設計參考了不少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BDP)的要求與安排。IBDP 要求考生從語言和文學研究(Language A)、語言習得(Language B)、個人與社會、實驗科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及其藝術的6個組別中各選1科(共6科)應考。每科最高分為7分,6科滿分為42分。除此以外,學生必須完成4000字的拓展論文(Extended essay,EE),及1200至1600字的知識理論(Theory of Knowledge,TOK)和創意行動服務(Creativity, activity, service,CAS),EE及TOK中成績優異的同學可獲得最多3分的獎勵加分,因此IBDP滿分為45分。
其中的EE要求學生按自己的興趣,選擇題目做研究,並撰寫論文。學生的選題從天文地理、到科學藝術,跨度甚廣。筆者曾指導過幾位有志成為建築師的學生,其題目涵蓋怎樣設計出環保舒適的居所、在建築中運用有機型對空間運用的影響、安藤忠雄簡約設計的特質與由來等。筆者作為導師,在此過程中主要扮演提問角色,啟發學生在學習中聯繫不同科目(歷史、地理、科學、數學及藝術等)的知識,從多角度開展研習,培養其獨立和探究式學習能力,這與通識教育的初衷相吻合。只要學生努力,獎勵加分志在必得,風險和壓力也不大,更可為升學(如升讀建築系)作準備。當然,作為導師,要同時指導不同的學生,又要兼顧日常教學工作是相當吃力的。
本地的文憑試通識教育科要求每位應考學生完成獨立專題研究(Independent Enquiry Study,IES)。學生可按自己興趣,選題探究,並撰寫不多於4500 字的專題報告,評分則佔整科評分的20%。其要求與IBDP的EE相似,亦是通識教育科最符合其宗旨的部分。可是要就題目作探入研究,時間才是學生和指導教師的最大挑戰。如師生均沒有充足的空間,最終也只是跟隨公式交行貨,無助培育學生的獨立和探究學習能力。
減磅正確 但勿忘初衷
最近有報道說,教育局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經研究,建議四大核心科目將同時「減量」,為文憑試「減磅」,其方向正確。然而,報道指出專責小組有建議把通識教育科的考試保留,卻把最體現科目宗旨的IES改為自選參與。如屬事實,勢必使通識教育科遠離培養獨立和探究式學習能力的宗旨。再者,不少外國大學收生時仍不計算通識教育科成績,如通識教育科只保留考試,使其變成一試定生死,那通識教育科將面臨花時間、壓力大、風險高、又無助入讀海外大學的局面。這樣,通識教育科會否把劍指海外學府的精英學生排斥出文憑試,或成為使更多學生「跳船」到國際學校、提供國際課程的直資學校或是海外寄宿學校就讀的推手,值得深思。
回歸教育 勿做「跳船」推手
文憑試的所有學科中,只有通識教育科包含「教育」這兩個字,說明其重點是教育,非考試。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可考慮把通識教育科的重點回歸教育,保留通識教育科的IES而非考試,讓學生可按自己興趣,選題研究。其考試的部分則可改為獨立的 「通識」科,讓學生選修。如當局不希望通識教育科成為本地教育的「跳船」推手,亦可參考IBDP的EE和TOK的做法,把通識教育科評分滿定為3分,為通識教育科減壓力、陣風險。而「通識」選修科則可與其他科目一樣,維持 1-5**,共 7級。這樣,希望通識教師能騰出時間和空間,指導學生就自己有興趣的題目,探入研究,培養下一代的獨立及探究學習能力。然而,如通識教師要承擔校內所有學生的IES指導工作,並同時任教「通識」選修科,這對通識教師的需求與要求將有增無減,任重而道遠。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