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政府統計處在3月19日發表的最新勞動人口統計數字(即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的臨時數字),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為2.8%,與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的數字相同。 筆者常常強調2.8%的失業率不足以反映香港面對人才荒問題的嚴重性。若我們再仔細看看「經理及行政級人員」的失業數字,大家會更為吃驚!
頂端人才爭奪戰
根據政府統計處所發表的數據,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期間,「經理及行政級人員」的失業率是1.1%。 這正代表對高端人才的需求遠遠超出供應。 政府統計處在2019年3月22日發表了《就業及空缺按季統計報告》, 當中指出2018年12月與2018年9月比較,「經理及行政級人員」的職位空缺上升了4.1%;而2018年12月與2017年12月按年比較,職位空缺的增幅更為驚人,達10.8%。 試問在短短一年內,香港社會怎能培育出額外一成的「經理及行政級人員」的人才呢?
舉個實例,某大跨國性的保險集團花上了9個月的時間,也未能成功招聘到一位負責產品開發的經理。期間,它們雖然最少三次發出聘書,當中一位求職者有其他選擇而放棄受聘;而另外兩位求職者也因所要求的工資較該保險公司願意付出的為高而談不攏。 事實上,職位長期懸空,絕不健康,會進一步削弱成功招聘的機會。因為業內的求職者會產生疑問,為何某公司的職位懸空太久 ?是否該公司的工作環境欠佳?久而久之,人手不足必引致現職同事的工作量增加,從而催化他們的離心,進一步加劇流失率,形成惡性循環。 面對嚴重的人才荒問題,僱主有時也十分無奈!近期筆者也遇到若干個案,僱主願意加薪30%至50%去挽留辭職的人才。 人才荒的問題在短期內難以獲得解決;相信僱主們要預備充足的「銀彈」去「挖角」了!
談到「銀彈」,不如提供一些最新的工資數據,供大家參考。根據政府《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統計報告》,在2018年10月至12月期間,個人每月收入中位數(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是18000元。月入45000至49999元共76100人、月入50000至59999元共132500人、月入60000至79999元共121700人、月入80000至99999元共56600人、月入10萬元或以上共85600人。 以上五個群組分別佔總就業人數(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的比例是2.1%、3.7%、3.4%、1.6%及2.4%;合共472500人。 表面看來,40多萬人是一個不俗的數字;但請大家留意,在筆者10多年的獵頭生涯中,發現超過一半的僱主其實只欲聘用人才金字塔最頂端10%的人才。換言之,他們「請得上手」的,只有4萬多人;再加上1.1%的失業率,或許只有400多人,可供大部分僱主即時選擇!
!doctype>